随着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不断推进,对于病案及编码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带着院领导及主任们的殷殷期待和鞭策,在去年编码员考试通过率只有20%的强大压力下,在妙姑娘小升初的最后20天的关键时期,在洲二宝摇摇晃晃姗姗学步的艰难阶段,我和我的战友踏上了北京的高铁之旅,参加由中国医院协会病案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举办的国际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应用能力培训班,目的是考取编码证。
长沙到北京的最早的高铁,五个半小时,到达培训班的酒店时已经是下午三点。报道处人员稀少,暗自窃喜之余,才发现我的号子排到了201号。听说,培训班的座位号是按报名的先后来安排的,一共240个人,不用想,我们应该是坐到最后了。“很多学员都是提前两天就来报名了,就为了能抢个座位坐到最前面的。你们能报上名就很不错了,要好好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旁边报名处的病案学会的老师,很有优越感地扫视了一下我的身份证,“湖南来的啊,能抢到报名资格,已经很不错了”。是的,240个培训名额,我只是犹豫了十几分钟,就被提示名额已满,现在是顶着同事拼手速抢来的名额才能来的。
入住宾馆,室友第一时间就是通知前台更换房间灯泡,说是晚上看书现在的灯泡会影响到视线。我当时很不以为然,结果才知道,这一决定在后面的十一天里面有多么的关键。用行李箱托运过来的工具书,足足有二、三十斤重。为了跟上明天老师讲课的节奏,必须在头一天预习好第二天的课程,不然,课堂上也许会找到听天书的感觉。原计划,在北京的第一天,可以到天安门广场去转一下,好歹满足一下我能够吃到真正全聚德烤鸭的要求。结果看了看导航位置,我们现在是处在北三环边上,再看看堆得如山高的书籍,再掐着算一下去年20%的通过率,默默地坐下来,开始啃书。
后面十天的培训课程里面,只记得,240人的会场,虚无坐席,雅雀无声。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中午休息一个小时。培训的老师,也很辛苦,为了克服下午场次的疲劳和瞌睡,经常讲课从台上走到了台下,再从台下走到台上,也不放过一分钟放松的时间。课间休息十分钟的时间,旁边也常常是围着一大堆等待答疑解惑的同学。培训的学员们,更是手机拍照课件,专业设备录制视频,还有手提电脑同步记录课件的等等。我吸取了大家的意见,提前预习,课堂紧跟老师步骤,晚上消耗习题的方法,实在挺不住的时候,我站起来,悄悄站到大厅的后面,靠着墙听课。每天晚上六点半,吃完晚饭后的20到30分钟,是我们的唯一放风时间。在酒店附近出来溜个圈,是每天唯一能抬头看到天空的时刻。北京的五月,应该是季节里面最好的时刻,早晚甚至要穿大衣,大风吹过,很是惬意。靠近三环的空气,也是比室内空调下的冷风更是柔和和新鲜。只是百思不得其解,方圆二十几分钟步行的范围,竟然找不到一间小卖部,水果店,餐饮店等。好不容易百度到一家最近的餐饮店,估计需要步行三十分钟以上。在那家老北京的火锅店里,我们吃到了盐堆得咸到要呕的调味酱,还被服务员质疑到不以为然的程度,“有那么咸吗?”一口京味的老板娘,随意与刻意间的自我优越感,让我们马上特别怀念的老长沙人热情、随意、豪爽的亲人的感觉。抱着“既来之则安之,好歹来了北京首都”的坚决心态,冒着被鄙视“好像我们吃不起这200一顿的火锅”的强烈喷井,我们终于结束了最长时间的一次就餐时间。反观酒店服务,倒是周到,细致,十几天的酒店自助,一日三餐,倒也是满足了来自东西南北的不同地域的学员的胃口。
有种错觉,我仿佛回到了医科大学的在校时间,编码员的基础就是扎实的临床知识,而且是内、外、妇、儿全科知识。每一堂临床课开始,都是一幅详尽的器官及系统解剖图,重温医学课堂最深奥也最恐惧的解剖知识。然后,才是每个系统章节的特殊的编码规则,接下来是各种超越普通规则下的大量的题解的实践操作。各种专业知识的头脑风暴,再加上大量的需要背诵记忆的特殊知识点,顿时感觉脑洞不够用,只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下午六点以后的下课时间,培训班的大教室可以自习到晚上九点。九点以后回到房间,继续挑灯夜战,那一刻才知道换了灯泡的台灯是多么的重要,那一刻,我常常会忘了自己所有的角色,比如,我是孩子妈,我是他人妻,我是父母的女儿,我常常会产生幻觉,我是一名正在备考的高三学子,正好也弥补了当年没有参加高考的遗憾吧。
考试的那天早晨,被我们拉得严严实实的酒店窗帘外还是透过了光亮,忍不住再次看手表,看手机,又是早上4点。一直都没明白,为什么,北京的天总是4点多就这么大亮了呢?睡眠浅,压力大的我们,常常晚上十二点多才睡,梦里都是在各种习题大战中辗转,结果总是在早上4点多就总是醒来后无法入睡。两场考试,果然发挥的不尽人意,脑袋里面昏昏沉沉的,工具书的查找果然费尽周折,八点半考到十二点,一出考场,就觉得懊恼不已。简单的几个题目,竟然失之交臂,复杂的题目谁也说不清楚正确答案。纠结之余,暂且放下,赶紧收拾行李,赶赴2点半的回程高铁。
半个月的等待时间,总是在学习班群里面大家一惊一乍的忧心中度过,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我,竟然获得了比较高的分数通过。再三确定后,终于长舒一口气。240人,几人欢喜几人忧,终归是尘埃落定。考过的欢呼雀跃,没考过的继续下一次青岛之旅。
想想,在北京的十一天,经常提醒自己“再见,北京!”痛恨的不愿再有第二次这样痛苦的行程,现在,回过头来慢慢品味,这又何尝不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的历程了。你吃过的苦,你学过的知识,你体会到的自我价值感,不都在这一刻变成了记忆的永恒吗?学习,果然是一辈子的事情,不管在哪一个阶段,哪一个年龄,哪一个领域,只能向前,向上,才能内心充实,无惧风雨,才能不负韶华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