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麻醉恢复室之前,我曾天真地以为,守候病人醒来便是职责的全部。然而,当真正置身其中,这份刻板印象瞬间被彻底颠覆。这里,是与病房、门诊迥然不同的战场,目光须臾不离跳动的生命体征,神经时刻绷紧,以应对瞬息万变的险情。
报到首日,老师的谆谆叮嘱便凝练为两个沉甸甸的词汇:“仔细”与“观察”。对于刚历手术创伤的稚嫩生命,病情常如风云诡谲。儿科患儿体征变化尤为迅疾,术后躁动、呼吸抑制的阴影更如利剑高悬,任何细微的异常都可能牵动安全的神经。正是在一次次惊险时刻的见证中,“安全系于毫厘之间”在儿科护理中的千钧分量,连同敏锐洞察力的无上价值,深深烙印在我心间。 老师们精准判断、迅疾施救的身影,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观察与细节守护生命的意义。
年幼的患儿,不似成人能清晰诉说苦楚,唯有声声啼哭,是他们最原始的“语言”。初来乍到,面对术后因剧痛与恐惧而哭闹不止的小小身影,尤其是襁褓中孱弱的婴儿,我常感手足无措。而老师们,却总有化雨的春风。她们告诉我,婴儿的啼哭多是源于安全感的骤然抽离,一方柔软包巾的温暖包裹,便能奇迹般抚平惊惶。犹记一位三岁孩童,醒来便挣扎哭嚎,小手执拗地要扯脱身上的监护设备。我学着老师的样子,俯身轻哼起熟悉的童谣,那焦躁的小小灵魂,才在我的低吟浅唱中,渐渐归于平静。我终于彻悟了老师所言“于工作中摸索技巧”的真谛——对孩子而言,温柔的低语、耐心的守候,其蕴含的安抚力量,有时竟胜过精妙的技术操作。
担任转运班的日子,每一天都如同闯关历险。推着载有患儿的病床穿行于廊道间,目光需在监护仪跳跃的数字与患儿面色的微妙变化间疾速流转,一手更要稳稳护住孩子脆弱的头颅或手脚,谨防丝毫闪失。全身神经仿佛绷紧的琴弦,不敢有一丝松懈。与病房护士交接时,不仅要清晰传递术中点滴与复苏状态,更需先安抚家属焦灼的心弦。面对他们连珠炮似的追问,唯有以耐心熨帖焦虑,用笃定传递安心。起初,总担忧自己的笨拙会辜负重托,后来才懂得,儿科转运绝非简单的“护送”,它需要我们倾注极致的细致与无垠的耐心,为患儿架起一座从苏醒之地通往康复之途的“生命之桥”。
暑期恢复室,患儿如潮,择期手术络绎不绝。快节奏的漩涡曾令我难以喘息,可老师们即便在奔忙之中,依旧从容有序,面对突发情况更是举重若轻,这份游刃有余的功力令我由衷钦服。纵使工作繁重艰辛,科室老师们予我们的关爱却从未减损分毫。她们时刻挂念实习同学,忧心我们身体透支,特别是奔波于转运班的伙伴。老师常说:“累了便歇歇,我一人亦可承担。”然而,凝视着她们同样疲惫却坚守至最后一刻的身影,反思自己尚有许多细节未能如她们般周全,而她们却处处体恤,竭力为我们减负,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我暗自立誓:定要用心汲取老师们身上闪耀的光华。
在恢复室浸润愈久,愈洞悉其本质。这里绝不止是“监测”与“复苏”的冰冷技术场域。它更召唤着我们,用无数个耐心的瞬间与细微入骨的关怀,为刚刚穿越手术惊涛的稚嫩生命,构筑一座“温柔的方舟”。这方舟承载着希望,引领他们缓缓泅渡麻醉的混沌之河,直至重新变回那个眼眸清澈、蹦跳欢跃的精灵。原来,守护这些从沉睡深渊初初醒转的、脆弱而蓬勃的小小生命,本身就是一件灌注着温柔力量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