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母亲的生活像湖面,时风平似镜,时波光粼粼,泛起涟漪;又犹似一壶茶,时淡浓、时浓淡交织,却饱含苦甜。
父亲是家中独子,13岁时没有了母亲,由当私塾先生的爷爷一手拉扯大。缺少母爱的孩子,自小不懂得如何去关心爱护他人,也因祖父过度溺爱有些任性,比如小小年纪他也偷偷学逃学和抽烟。父亲生平寡言,但脑子特别灵活,喜欢钻研新鲜事物,别人难以弄懂弄通的,在他那都能迎刃而解,成为多人崇拜的偶像。而我母亲是家中的幺妹,自幼丧父,家里经济条件很差,外婆实在没钱供她上中学,只好辍学在家帮着外婆农活维持生计。母亲聪慧好学,成绩优秀,虽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待到婚嫁年龄,他们便组合成家。据我外婆说,父亲长得高大帅气,是村里的会计好手,爷爷教书,每月拿点工资,当时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也就冲着这,外婆决定将女儿出嫁,也算对幺女的一点补偿吧。从此后,我父亲吃上了热饭菜,穿上了干净的衣裳,过上了温暖的日子,似第一泡茶,淡淡苦涩和清香。
随后相处的日子,年轻的父亲依旧像单身的时候,时不时想着找朋友玩,于是,也引发了家庭暗战。直到两年后,随着长姐的出生,这种情况就明显得到了缓和。据母亲描述,父亲视我长姐如掌上明珠,疼爱有加,一有空就捧在手心里,生怕磕着碰着,之后呆在家里时间就多了,还慢慢学会了做一些家务活。母亲看着这些转变,也感受到了一些温暖,性子也更温顺了,不再怼我父亲。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不曾打骂过我们的,对我们的爱从未改变。那时家里7口人,爷爷是先生,不曾下地,家里也只有父母可以耕作农田。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他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父亲也是村里最勤劳、最努力、最肯付出、最受人佩服的男子汉,他种的稻谷和棉花总能高产,我家也是村里最早使用机械化作业家庭如:第一台铁牛、凤凰牌缝纫机、韶峰牌黑白电视机、永久牌自行车、钻石牌电风扇等等。而母亲则精明能干,一直以家和万事兴传统美德教导我们,将家里大小七口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尽管常年穿的是一个补丁接一个补丁,顿顿吃的也是酱油炒饭和青菜萝卜,但是家里总是甜甜蜜蜜,充满温馨,就像第二泡温茶,温润醇香。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父亲和母亲的意见非常一致,他们的信念就是:读书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母亲读完小学,在当时当地还算是个文化人,而父亲跟着教书爷爷多年,读的书自然也不算少。所以,他们并未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发生冲突。所以,尽管家里穷的叮当响,但我们四姐弟都非常顺利的完成学业,个个都是大学生(我是唯一中专生,但也绝对是学霸),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只要提起“老李家”,乡亲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老李家孩子个个会读书!那时,我们四姐弟也一度成为父母的骄傲。如今我们都亦或走上了教书医疗岗位,都有一个幸福的港湾,我们无不心存感激,感恩父母的无比艰辛和无私的爱。
小时的我以为母亲不太在乎父亲,但有一件小事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时正值我九岁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下农田干活途经一座小石板桥,不料石板断裂致父亲腿部受伤而住院。母亲居然将家里唯一下蛋的母鸡宰了,煲了一罐鸡汤送予父亲。而父亲年轻体健,觉得小伤不要紧,担心家里的农活全压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于是私下拔掉点滴针头想早点回家,被母亲极力制止,还是在母亲的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劝说下,父亲才安心养病的。此时,我这才发现,原来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是我眼中所看到的那样,而是一种默默关爱和守护,无需多言,像极了三月春茶,沁人心脾。
时光如水,爱无言。岁月蹉跎,我的父亲母亲携手同行多年,如今已年逾古稀,在老家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生活幸福。虽然他们有时仍各执已见,偶尔怼一怼,却始终彼此不曾离开,这就是父辈的爱情吧,似久煮的茶,平淡而深沉。
时值我的父亲母亲结婚五十周年金婚纪念之际,谨以此记,祝福他们和天底下所有的父亲母亲一样,晚年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