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下午,我与儿研所同事们一同收看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电影。其中看到第十五节海底沉管安装的时候,第一次安装失败我看到总工程师的面容---一种心中苦楚的面容;第二次安装失败的时候---总工程师对对队员们说我们面对的是大海深处的未知,是人类第一次尝试(其实我感觉到其实总工程师心理也没有一点底,但是他还要假装有自信的勉励队员),并且第二次失败的时候,总工程师旁边多了一位戴墨镜的老者,这个老者应该是对桥隧工程很有经验的。当然,最终第三次还是成功了。
从电影观看整个工程,其宏伟无不让人咋舌。
但给我感触深刻的是,必须有一个肯吃苦、有责任、敢担当的团队。这个团队必须是舍得牺牲敢于奉献、不拍晒黑、敢于创新和敢于各种尝试;必须精诚团结;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感。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窗外又传来了熟悉声音,家长打骂孩子,患儿家人争吵。为什么在医院内他们会有家庭矛盾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有些疾病的病治疗效果不好家长不能接受;有些病治疗费用贵家长不能接受;或有些病当地不能确诊,他们要到上海北京就医,家长不能接受----可能每家是每家的情况。此时,我想,最为医院儿研所的一份子,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像放置“第十五个沉管”一样为患者找病因,反复尝试。要像放置“最后一节沉管”一样为患者开展精准分析与诊断提供基础性依据,从而医生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像放置最后一个沉管一样不差之毫厘。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是国家力量。如果没有背后国家的撑腰和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项目不可能开展,因为会遇到诸多不可逾越的困难,譬如何处寻“15个埃菲尔铁塔的钢材”。
最后让我再读读岳飞的《满江红》,结束我的“港珠澳大桥大国过程”后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