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丰收不是我们浪费的理由,敬天惜粮、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医院党委组织的“光影铸魂”活动,有众多优秀的影片,我看了《袁隆平》,感触颇深。
在六十年代,一个特别的年代,十年浩劫、百年难遇的饥荒,让新中国的百姓们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六十年代,一碗平淡无几的白米饭,是一种梦寐以求的奢侈!我的爸爸妈妈是那个年代长大的,经常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每天起早摸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也只能用所谓的“观音土”、米糠充饥,正值长身体的他们,能吃上一顿饱饱的白米饭简直是“做梦”,也是不可能。父辈们每每讲起当年的岁月,总是感叹,共产党好,让他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
这部影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袁隆平年轻时的经历。在那艰苦的日子里,人们总能望见稻田里一个执着的身影。一粒奇特的麦粒,让饥荒的路走到了尽头,一粒奇特的麦粒让西方列强对中国另眼相看。在之前,有一位西方名人曾说过:“谁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粮食需求大国,摆在面前最大的难题无疑是粮食问题。十三亿人,这么多的需求量让每一个人都为之一震。若是摆在以前,换做是谁都不相信人均耕地不到百分之七的国家能够养活超过百分之二十的人口,但是,袁隆平创造了这个奇迹,可以说,袁隆平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天都会因为饥饿而死去几万人。一粒看似普通的麦粒造就了亩产量将近八百公斤奇迹。
杂交水稻,是希望的种子,袁隆平就是希望的播撒者。这四个字眼里,显露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水稻的品种,更是数年的艰辛,无数的坎坎坷坷,千万次风风雨雨,不论经历多少困难,他都永不放弃。他是一个时代的希望,也是亿万老百姓的救星。从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砸了他的不育株,到水稻专家一口咬定他的杂交水稻会像外国一样以失败告终,于是国家不再拨款。困难重重,坎坎坷坷,但袁隆平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反复试验,反复钻研,不知疲倦,不怕失败。无处不体现了袁隆平执着的精神,无处不闪耀着袁隆平永不放弃的光辉。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跨越了两个年代,终于,杂交水稻诞生了。从此,农民们看到了希望,白米饭不再是奢侈,“观音土”也离开了饭桌。
当我们细细品味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时,感恩水稻之父袁隆平,靠着每亩增产百分之三十的奇迹养活了当年饥荒中的华夏儿女,养活了世界上千千万万饥饿困苦的百姓。感恩美好的时代,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现在不缺衣少粮,但丰收不是就可以浪费。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从播种到收获,每一粒粮食都吸天地之精华,附农民辛勤汗水。提倡节约不是要求少吃饭,而是提醒我们铭记“丰收不忘饥年苦”,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珍惜一米一粟,吃多少取多少,提倡“光盘行动”,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