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这是余华先生在《活着》中写下的最后的一段文字。光亮在一点点逝去,黑暗渐渐吞噬最后的一丝余光。也许是白天的时候人们为了马不停蹄地前进忽略了现实的残酷,所以黑夜的到来就无比令人兴奋,在看不清人的模样的时候,往往能看清人的心灵。人往往能够在回忆中懂得很多,把记忆里的人和事倾诉出来,便会释然很多。午后的黄昏被残阳晕染了颜色,福贵在这样的光景之下,带着些许惆怅,透着些许淡然,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想来以前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许是人生经历和体验不够,再回过头来品读,却也多了几分明白,有了些许感触。因为远离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轻的我们不禁有些颤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当我最后合上书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受的苦痛,但依然要坚忍、顽强。
年轻的福贵仗着自己富裕的家世,过着堕落、浪荡、肆无忌惮的日子,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里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他的父亲郁闷而故。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母亲患了病,他去城里买药却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做了壮丁,等到解放后随着军队回了家,又继续开始了他落魄穷苦的农民生活。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经历了人生中所有的苦难,一次次燃起希望却一次次遭受打击,最终,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给它取名叫“福贵”,同他一起选择了活下去。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赋予了“笑”各种不同的含义,贯穿了整部作品,有强笑、讪笑、冷笑、陪笑等等,色彩缤纷,不一而足。而在《活着》中,余华先生在叙述时,“泪”,似乎成了全篇不可缺少的线索。有悲伤的泪,有绝望的泪,有喜极而泣的泪……泪水几乎是均匀地分布于整部小说,福贵在过了一段好日子后,便会有厄运来临,如此反复。泪与笑夹杂,这就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在福贵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种绝望,但绝望中又透着一股希望,我想那是永生。在现实残酷的打击过后,他依然选择了继续活着。福贵一生的痛苦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反应了当时中国的现状,动荡不安,有着无数血淋林不忍直视的社会伤口。《活着》通过平凡朴实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生命中欢笑与悲伤、美好与痛楚、脆弱与顽强的真相,让我们去发现蕴藏在生命中无处安放、小心翼翼的美好,让我们懂得一次次的苦难会更加坚定我们前进的力量。经历的越多,就越会懂得无尽的痛楚过后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当美好的希望破碎之后,才会明白期待下一个美好是有多么真挚。
正如作者本人说的那样,“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充满了力量,它来自于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更要学会去读懂苦难的哲学,学会挣扎过泥泞,劈斩过荆棘,无惧时代的局限,无惧死亡,活在当下,坚强的活着,活出风采。 黄昏的确会转瞬即逝,黑暗也的确会渐渐吞噬光明。但是,沉睡之后,薄雾会散开,曙光将会一点点照亮被黑夜笼罩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