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020/12
感恩水稻之父,珍惜一米一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丰收不是我们浪费的理由,敬天惜粮、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医院党委组织的“光影铸魂”活动,有众多优秀的影片,我看了《袁隆平》,感触颇深。在六十年代,一个特别的年代,十年浩劫、百年难遇的饥荒,让新中国的百姓们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六十年代,一碗平淡无几的白米饭,是一种梦寐以求的奢侈!我的爸爸妈妈是那个年代长大的,经常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每天起早摸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也只能用所谓的“观音土”、米糠充
04
2020/12
《勃沙特的长征》观后感
《勃沙特的长征》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勃沙特帮助红军战胜了国民党,但张排长和张大狗为了战争而阵亡;电影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笑点不少。但电影中,情感色彩也浓厚,特别是部队粮食缺乏,不得已而杀掉张二狗。看到张大狗痛苦和张排长不得已而为之的表情心里阵阵触动。有时人们为了大利而舍去自己,舍小家为大家。张排长不顾个人利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生命这个原来卑微的两个字,但在红军眼里,是与众不同的,是唯一的,是珍贵的。有了生命,世界才不会孤单,生命为我们增添色彩,让我们能够领略世界的风采。生命这个曾经卑微的词,红军,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生命是可贵的,他们用行动途释了生命的可贵,也让我们感知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04
2020/12
《湘江北去》观后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滚滚湘江水,幽幽橘子洲,伟人虽逝,精神长留。远眺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伟岸的雕像,便不自觉背诵“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万类霜天竟自由。”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可以静静欣赏美丽祖国山峰层叠,火红枫林,悠悠江水,碧绿清澈;白帆点点,万船竟发,鱼群倏然而来,猝然而去,怡然自得;天空一碧如洗,雄鹰舒展健捷的翅膀,划过蓝天,击穿白云。伟人勃勃英姿更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波澜壮阔层峦叠翠的大好河山和幸福生活来自不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民国是军阀割据、乱象丛生的时代,这也是一代人的迷惘,不知道历史的脚步改何去何从。劳苦大众,没有温
04
2020/12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观《勃沙特的长征》有感
2020年9月25日我参加了康复中心党支部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迎国庆、光影铸魂”的电影观影活动,观看了一部长征主题电影《勃沙特的长征》。《勃沙特的长征》从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讲述长征的故事,并通过展现红军将士与勃沙特在理想信仰上的碰撞交融过程,生动再现了红军当年克服艰难险阻、寻求革命胜利的历史图景,深度诠释了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1943年10月为配合红军主力长征,红六军团由湘西根据地开入贵州黔东南大山区,要想突出重围就要借助于地图,由于没有地图,面对着高山险阻和敌人设下的重重埋伏,红军部队无法行动。在天主教堂里,瑞士籍传教士勃沙特的闯入和一张法文版贵州地图的发现,让误入红军部队的勃沙特肩
04
2020/12
《半条棉被》观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久久思量。今天,我有幸走进影院,随红军一同重走长征路,感受军民鱼水情,了解了这句话背后三名女红军借宿贫苦村民徐解秀家中的故事,明白了这句话中包含着的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的牵挂。一场阴雨,铺垫了整场观影的氛围,凄凉与悲壮感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这雨,正暗示着当时革命的大环境之艰难。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的同志们,却从不畏难,那与恶势力作斗争、维护人民群众的心,也从未改变:粮食短缺,但路途中挖出一个红薯也会留下几枚铜币,乡亲给了一个红薯也要分成两半留给自己的同志;物资匮乏,但看见生病的孩子依然会将
04
2020/12
做新时代儿童健康的守护者
由潇湘电影拍摄的红色电影《半条棉被》,以生动细腻的视角还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人民的鱼水深情。通过观影,特别是故事主角红军卫生员董秀云用仅存的药品以及比自己生命看得更重的新婚棉被精心医治、悉心护理瑶族大姐孩子的情节,让我作为一名儿科医务工作者深受感动,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民族解放,从落后挨打走向繁荣富强的这伟大历程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这根本原因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电影中,红军战士不论自己处在多么困难的境地,始终牢记自己是来自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在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红军卫生员将视若珍宝的金鸡纳霜毫不犹豫地就给小孩服用,把精心保存的新婚棉被
04
2020/12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
去年国庆期间,全科组团一起观看《我和我的祖国》。今年国庆继续着去年的传统,延续着《我和我的祖国》的记忆,大家戴着口罩走进电影院观影《我和我的家乡》,用这个方式为祖国母亲庆生。“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共和国第一女高音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音乐响起,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如果没记错,这是80后初中音乐课本的第一课,作词是乔羽大师。记得曾在一个采访节目中,乔老谈及过创作原由:“不管你是哪里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大师不愧是大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经典还是一样的震撼人心。影片用五个诙谐的小故事聚焦中国新农村
04
2020/12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们并非身处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国家。2020年9月4日,看完电影《八佰》,心情激荡,有一股力量在心内腾升。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苟活者在淡红色的血色之中,会依稀看见渺小的希望,真正的勇士,将更奋然前行。”电影《八佰》,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革命烈士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影片以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作为背景,节节败退的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在上海的四行仓库与日抗争。虽然明知凭借自己的实力是驱逐不了日本军的,但他们坚信:“不要恋战,不要回头”。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冲锋路上的呐喊,来自一个个不愿做奴隶的人的内心不屈的吼声。当个人性命跟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存或者死
04
2020/12
同呼吸,共命运,党和人民心连心
9月18日,在这个国人知耻的日子,院党委组织“迎国庆·光影铸魂”主题党日活动,观看《半条棉被》的电影,但由于工作原因错过了这个难得机会,然《半条棉被》的故事对我太有吸引力了,首先是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就深情的讲过这个故事;其次是在电影放映前几天的9月16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半条棉被的发生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参观考察,重温“军爱民,民爱军”的感人故事,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电影院不是每天都有这个电影放映,于是通过手机全城搜索,终于找到放映的沃美影城,迫不及待的观看电影。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曾在学习强国上看过三个不同版本的《长征》,两部连续剧,一部电影
04
2020/12
《半条棉被》观后感
今天医院党委组织开展“迎国庆.铸党魂”主题党日活动,党员集体观看了党性教育题材热播影片《半条棉被》,故事发生在一九三四年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六军团由汝城突围西进的途中。三名女红军所部经多次战斗后,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在寻找大部队的过程中进入汝城境内。她们趁着黑夜,绕道沙洲村,停歇在徐解秀的家门。战地黄花,血染征衣。徐解秀从对方的装束和眼神里,看到了温和与善意,极度惊恐的心情随之烟消云散。当晚,徐解秀与三名女红军共挤一张床,临行前,三名女红军决定把随身所带的被子留下来,徐解秀坚持不受,一女红军顺手拿起剪刀,剪下一半,诚恳地说:“务必收下,等革命成功后,我们再送你一条新被子。”2016年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