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的浩瀚星海中,每一颗星辰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或明亮或黯淡,但无一不闪烁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叙事护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看见和理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聆听。作为一名儿童康复医务工作者,我时常穿梭于这些故事的缝隙间,见证着一个个家庭痛苦与希望交织的旅程。
因高空坠落下肢瘫痪,因舞蹈下腰损伤四肢瘫痪,因车祸导致意识障碍,因脊髓炎下肢活动障碍入院……在儿童康复病房,当我翻开病历,看到一个又一个病历的主诉和诊断时,我明白这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化作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悲喜,我深知,我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身体的创伤,更是抚慰孩子和家属的心灵之痛。
小鑫,一个本该在阳光下奔跑的6岁男孩,却因一场意外的高空坠落,双下肢瘫痪,命运骤然转折。因母亲带孩子外出参加一个聚餐,在母亲离开的间隙,孩子不慎从4楼坠落,坠至一楼雨棚后滑落,导致脊髓损伤,双下肢瘫痪入院康复。孩子在入院初期父母满脸愁容,父亲表面上温文尔雅,但是总是透露出母亲没有看好孩子的责怪,母亲话很少,整日以泪洗面,自责的同时要接受指责,孩子康复的巨额费用成了又一道难题,孩子终身残疾的结局让原本平常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渐渐的,孩子的眼里失去了光,充满了恐惧和害怕。病房内整日阴霾笼罩,一家人陷入了死结,迷茫、痛苦、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
面对这样的家庭,我发现传统的医疗康复手段虽能康复身体上的部分障碍,却难以触及心灵的深处。于是,我决定尝试叙事护理这一新兴的理念,用倾听、理解和共鸣,为他们点亮一盏心灵的灯火,用外化、改写、解构,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同。
我开始留意时机,找机会与母亲开始多次或长或短的交谈。在诉说孩子意外事件过程中,她说她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经过在她的泪光中,我看到了自责与无助。我引导她:“亲爱的,让我们先把这些沉重的情绪想象成一块大石头,我们先把它放在岸边,我们先不搬动它,只是看看它,好吗?”。随后,我鼓励她想想这个“大石头”对她造成了哪些影响,并让她讲诉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美好回忆,母亲开始讲诉孩子爱母亲的种种瞬间,在意母亲想法和心情的种种行为,而我则是怀着尊重、好奇的姿态去倾听去感受,不评判不建议,了解她的社会文化脉络,她们的故事在叙说和流动中呈现得更加全面,在我的引导下,她开始发现不负责任并非她全部的自我。人生的风浪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讲述这些风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漂流者,还是作为一个勇敢的航海者。母亲话语开始越来越多,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了。有一次她对我说:“护士长,我想通了,小鑫也许就是上天派给我的天使,会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天使。”这种细微的变化,也许就是让她从困境的被动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获得了面对问题的主动权。
面对父亲隐晦的责备,小鑫母亲希望我帮帮她。一开始,我几次试探都不理想,但是后来在小鑫母亲的配合和促成下,我也找到机会与父亲聊上。我告诉他:“在灾难面前,我们都不是超人,都有无能为力的时刻。但请相信,母亲的心痛绝不亚于你。”我试问,如果时间回到这次意外事件前,你和妻子是怎么相处的?设想两年后或者五年后,你是如何把这个问题解决的,对今天的自己想说些什么?我清楚得明白,每一次精巧的提问,都能引导他要面对这个已经不可改变了的现实,唯有夫妻共同努力面对才能战胜一切。渐渐的,父亲的眼神柔和了,责备的话语少了,我看见他跟孩子的相处开始变得温柔起来。也许这就是叙事的力量。
对于小鑫,我则采用了想用游戏和故事,帮助他理解自己的状况,我试图告诉他:“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幅画,有的画色彩斑斓,有的则有着独特的留白。你的画,虽然经历了风雨,但正是这些经历,让它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我找到了一本绘本,《轮椅上的梦想》,用里面的故事鼓励着他,就像绘本里的小孩,在轮椅上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篮球梦想。
反复多次进行的叙事谈话,让我和他们的家庭慢慢拉进了距离,心贴着心的感觉开始涌现。母亲的脸上开始出现了笑容,父亲的眼神中多了一份坚定与温柔,小鑫的眼神里也再次闪烁着好奇与希望的光芒。他们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力量,接受现实变得不再困难。而我,作为这一切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深知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叙事护理的温柔力量。
在叙事护理的旅途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值得被认真倾听、被深刻理解、被无限尊重。我开始带领我们的护理团队对需要长期康复的孩子,尤其是背负巨大压力的家长实施叙事护理,我们惊奇的发现,当那些无助的家长们学会用积极的语言叙述自己时,就能唤起希望和行动的动力;当我们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生命的跳动时,就能用爱去点亮每一盏迷途中的灯火,
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终将化作通往希望的桥梁,带领他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