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溆浦,怀化市辖县,位于湖南西部,雪峰山北麓,沅水中游。我们那里一直有“双端午”的习俗,相传屈原五月初五在汨罗投江,其噩耗是五月十五才传到溆浦,因此溆浦人将每年五月初五作为“小端午”,十五作为“大端午”,以此来纪念屈原,并且“大端午”更是热闹和隆重。
2300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求索于溆浦,写下《离骚》、《九歌》、《涉江》等楚辞名篇,尤以“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闻名遐迩。溆浦是屈原流放湖南时定居较久的地方,也是屈原的第二故乡。为纪念屈原,传承屈原文化,溆浦境内修建有屈原庙、涉江楼、橘颂阁、怀屈楼、屈原文化广场、屈原学校、屈原大道、屈原大桥,正在逐步打造屈原文化城。
说起溆浦大端午,不得不介绍下枕头粽。枕头粽,是溆浦最负盛名的粽子。溆浦人讲,端午节不吃枕头粽,就不算过节。枕头粽,故名思义,就像古时人们睡觉的一种长条的枕头。这种形状的枕头,与唐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瓷枕非常相似,因此叫它“枕头粽”。这种粽子,它粗如茶杯大小,短的约一市尺,长的有一尺三、四寸,大约需要一升糯米才能包成,溆浦人又称它为“肉粽子”、“肉糍粑”。
溆浦枕头粽最大优点是粽子里面的“馅”。枕头粽里的馅有很多种,有鲜肉,腊肉,羊肉,牛肉以及腊肉骨头等。鲜猪肉馅,多是取自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做原料。先把肉切成长条,再在肉里伴五香、八角、胡椒及不多的辣椒粉。在高温蒸煮中,让肉油渗透到糯米里,因此,其味道特别香甜可口。而用陈年腊肉做馅的粽子,蒸煮透后,腊肉和佐料的香味让你垂涎三尺。尤其是用陈年腊肉骨头做的馅,比纯腊肉更具有诱人的香味,经过高温的腊肉骨头,也变得香脆可食。据说,用腊骨头做馅是一位穷妇女发现的,这里还流传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年端午节,某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有位妇女因家里穷而包不起粽子。可是,不懂事的儿女看着别人家里都在包粽子,便哭着要母亲包粽子。母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借了几升糯米再在糯米中拌了些刚收回来的麦米来包粽子。开始包粽子时,却发现挂在火坑上的腊肉早被自己当油炒菜吃光了,只剩下几根腊肉骨头挂在上面。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妇人只好取下那几根腊骨头洗干净包到粽子里面,她原是想哄孩子,认为有馅总比没有馅强,至少骨头上也沾了点腊肉香。当粽子蒸好后,满屋都是腊肉香,拿出来吃时,这才发现腊肉骨头已经蒸得如粉沫,吃起来又香又脆。附近的孩子们非常羡慕他家的腊肉骨头粽子,大家都争着和他换着吃。从此,“这个无心插柳”的陈年腊肉骨头馅的枕头棕,就成了溆浦粽子的精品。
又到了一年端午节,家乡的粽子,童年的味道,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欢迎去溆浦,体验“大端午”,品尝“枕头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