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后勤党总支部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了解长沙党史的光荣岁月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参观了湖南长沙党史纪念馆、肖劲光故居、爱晚亭、岳麓书院。
长沙党史馆包括毛泽东诗词书法艺术碑廊、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和长沙党史陈列馆三大部分。志愿者讲解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广场毛泽东铝镁合金塑像:1968年黑龙江省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塑造了一尊高大巍峨的毛泽东像,以黑龙江全省人民名义捐赠湖南人民。这尊塑像是特殊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唯一尊安放在室外的毛泽东大型铝镁合金塑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1969年,为展现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原貌,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长沙市博物馆前身)象征性的恢复了清水塘、浊水塘、草地、小山,并修建毛泽东塑像广场。
听完讲解后,讲解员引领支部党员们参观了长沙市党史陈列馆。展厅展现了长沙市从二十世纪初的列强欺凌、民不聊生的困苦生活,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到现今辉煌发展的历程。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是原清水塘22号,现位于长沙市八一路538号。1921年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建立,毛泽东担任支部书记。此地作为支部机关和毛泽东与杨开慧居所。1922年5月,在中共湖南支部基础上成立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继续担任委员会书记,何叔衡、易礼容、李立三、刘少奇等先后担任区委委员,区委机关仍设于此。1922年10月和1923年11月,毛岸英、毛岸青先后在这里出生。1923年4月,毛泽东离开湖南赴上海,杨开慧携孩子在此居住至1924年5月。
讲解员讲到杨开慧29岁被杀害,毛岸英28岁牺牲,毛泽东为了革命牺牲了许多至亲,动情处,不禁声音凝滞,对伟人、烈士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参观完长沙市党史馆,党员们用完中餐短暂休息后,前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潇湘南路的赵洲港29号肖劲光故居。
肖劲光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卓越的军事指挥员,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人民海军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肖劲光同志的事迹跌宕又深刻,是理论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大家一边参观肖劲光同志的革命事迹图片和文物展览,一边学习体会肖劲光同志“不忘初心、坚持奋斗”的坚定革命理想与信念,表示一定要将肖劲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为儿童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离开肖劲光同志故居后,党员们马不停蹄地来到红色旅游景区岳麓山爱晚亭。
据历史记载,爱晚亭最初俢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所创立,其与安徽滁州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浙江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囯四大名亭。
一到爱晚亭前,就可以看到两旁石柱上的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是爱晚亭的修建者罗典所题,从对联中就可以想象爱晚亭当年的风姿。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请毛主席为亭题名,毛主席提笔写下了“爱晚亭”三个大字,就是此刻亭子门楣上的牌匾。亭内镶一石碑,上刻毛泽东手写《沁园春•雪》诗词。碑上的诗词笔画上下翻飞、笔走龙蛇,入木三分,从诗词与书法中就可以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当年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爱晚亭既是名胜古迹,也是革命圣地。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和工作期间,经常同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挚友一齐登临爱晚亭,纵谈时局,探求真理;毛泽东更是经常在岳麓山锻炼体魄,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爱晚亭就因其独特的“红色”魅力日益吸引着来自国内外各地的游客。
结束爱晚亭活动后,我们进入到岳麓山山脚下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里,古木参天,游人如织,生机盎然。
据讲解员介绍,始创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从魏源批判考据学开启晚清务实之风,到曾国藩“禁大言以务实”、左宗棠“弃虛崇实”等,湖湘文化中的经世务实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正是岳麓书院倡导的这种经世务实传统和学风,使得近代以来,岳麓之地涌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蓬勃气象,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尤其是通过毛泽东等一大批杰出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岳麓书院大讲堂檐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赏议。
讲解员讲解道:1917年,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手书“实事求是”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将其作为校训,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100多年前,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进步学生寓居岳麓书院,深受实事求是这一学风的濡染熏陶。在他心中,虽然圣贤已千古,但“实事求是”就是真正的老师,是岳麓书院的精华。这位青年进步学生,就是后来成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不但身体力行“实事求是”。更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广泛实践和充分检验,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逐渐发展为党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现的根本途径。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做了全新的、科学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明确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943年,在延安,“实事求是”被毛泽东题为中央党校和全国各级党校的校训,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领导人民取得各项事业不断胜利的重要法宝。
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1978年,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被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新确立,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国革命的曲折进程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命题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凝结着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丰富内涵,一直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实事求是精神不仅是岳麓书院的,也是全民的精神财富。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述,把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
作为湖湘文化圣地的岳麓书院不仅是一个治学高地,也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今天,我们在这里感悟岳麓书院始终坚持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育人理念和学术探索传统,必将吸引更多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学习体悟,把“实事求是”精神传播得更深更远,并以此为引领投身国家建设当中,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