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院校毕业到选择读儿科硕士研究生,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代表积极向上的力量,每天看着孩子纯真的笑容,就觉得生活充满希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医术也能让每个生病的孩子充满希望——这是我选择当一名儿科医生的初衷。弹指一瞬间,踏入湖南省儿童医院已有7个年头,从一个稚嫩的医学生逐渐成长为真正的儿科医师,期间不乏辛酸但更多是成长与收获。
在医疗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儿科自来被称之为“哑科”,小孩不像大人那样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症状和感受,这就需要家长和医生的仔细观察和检查,对儿童的诊治很有挑战性,特别是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婴幼儿,治疗患儿时,有时感觉像在破案。而且儿童病情变化快,来势凶猛,这就要求儿科医师在尽可能简短时间内给予患儿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这无疑不是一种挑战。在这种情景下,我们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内心,良好的心理素质,更需要良好的专业素养,采集病史需有的放矢,体格检查需仔细耐心,技能操作需熟练、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无误的做出更好的判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过硬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托起千千万万孩子小小的生命,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去希望和未来。
很多人问我,当儿科医生是什么感受?不累吗?我想说:说不累那是假的。从早起开始跟各位前辈、老师们一起查房,到晚上下班,有时忙得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常常准备快下班了,又来了危重病人,一干又是几个小时。好像“忙”和“压力大”已成为贯穿儿科医生职业生活的主旋律。感觉“只要一换上白大褂,就像上了发条的钟摆,停不下来。但就在这样的忙碌中,我渐渐发生着变化,我开始不断地一遍又一遍的去观察每个危重患儿,积累经验,并记录下一本又一本各位老师们传授下来的”宝典”,我开始彻夜守着那些危重孩子,时刻关注患儿病情变化、我开始在遇到疑难问题时不断地请教前辈和查阅文献指南或询问相关专科,渐渐地我开始享受这种虽然忙碌但是能对别人产生价值,甚至带给别人幸福的感觉。看着一个个小生命在自己的治疗下好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心里就有莫大成就感。
回忆我近7年的儿科职业生涯,导师祝益民老师他榜样的力量一直引领着我,我记得他曾在一本书中这样写到:“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做到病人的心坎上”。可能我没有特别宏大高远的理想,只希望以后可以向前辈说的那样,带着一份爱心、细心、责任心把无数个简单的小事做好,打下扎实的基础,提高医术,在日积月累下不断地成长,直到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让更多身边的患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