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不衰老的记忆、也是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席慕蓉形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是的,父母就是老家扎了根的树,毕生用爱织就着我们美好的时光。
国庆中秋双节,在外地带孙的母亲回老家了,我和姐姐也屁颠屁颠跟着回老家了,跟南归的大雁似的,平常空空如也的老家也热闹起来了。
操劳了一辈子,也习惯了操劳的母亲,一进门就开始操持老家的一切。猪圈的瓦漏雨了;门前的草疯长成大树了;桂花树怎么样了;父亲在世种的葡萄和橘子怎么样了、、、、、前脚进门,后脚就开始忙碌起来。又是请人买树修梁;又是托付老舅伐木除草,忙得不亦乐乎。通往菜园的路和父亲种的葡萄被比人高的蒿草淹没了,但是拨开草海,父亲当年2块钱买的迷你版小橘树居然坚挺伫立着,还结了4个金色果子。绵绵几天清雨,洗得格外澄净。小心翼翼摘一个,夹杂着父亲的回忆,酸酸甜甜涌上心头。
自从弟弟定居省外,父母也随老弟迁居外地,老家的房子时常空着。父母每次回老家,打开大门铁锁,敞开房间通风,拿起扫帚打扫卫生,成了我们回家的仪式。回到老家,父母牵挂在外地的弟弟,离开老家,父母又牵挂我和姐姐。相见时难别亦难,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老家成了我们想念又发愁的地方。父亲走后,老家更是我们留恋不舍又伤心难忘的地方。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捋捋思路、细细品味,很能理解余光中先生这首《乡愁》的诗意。
儿时的记忆、童年的欢趣、少年的青涩都留在了老家;冬冷夏晒的“三合院”,退居二线的板车,未刷外墙的猪圈、、、、、、都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一个灶台,两双手,三餐四季,一家五口,围着饭桌,母亲做得饭香,父亲的家长里短,仿佛就在昨天。
一段时间未回老家,总觉得少了什么,总惦记着要回老家看看。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老家熟悉的床睡上一觉,很是安稳;偌大的房子,只听到轻轻的钟摆声,内心宁静;在柔软的时光里,随意来个葛优躺,也自在畅意;长辈亲人喊着小时候的乳名,还可以扮扮嫩。
老家承载的内涵很丰富,是文化渊源、家族历史、割不断理还乱的浓情、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等,维系人一生的文化传承。老家,不老,生生不息、记忆留存,于我而言,也还不足四十,正是当年;于我孩子来说,稚气未脱、笑容荡漾,童年正好。
得空,确实要多回老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