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住院输液的病人,静脉穿刺开始慢慢变得有些困难;
长期住院输液的儿科病人,静脉穿刺更是难上加难;
长期住院输注刺激性化疗药物的儿科病人,静脉穿刺是护士们望而却步的大难题!
而我,就曾经在这样一个科室工作了很多年——血液内科。科室收治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白血病、淋巴瘤和其他各类肿瘤患儿。抽血、输液对这些患儿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儿童的血管本来就不如成人粗,长期化疗药物的刺激更是雪上加霜。
初到血液内科上班的第一天,收了个“新”入院的“老”病号,这次来住院是为了做第八次化疗的。我也开始执行上班后的第一个医嘱:抽血查肝肾功能。我准备好治疗盘,正准备去病床旁抽血,带教老师说:“还是我去吧,她的血管不太好。”我心里嘀咕着:“嘿,小看我呢!想当初实习的时候,在门诊抽血室待了一个月,很小的孩子都可以一针一个准,我对自己挺有信心!再说了,这患儿都7岁了,能有多难?!”于是,便对老师说:“让我先看看吧。”系上压脉带找了一圈之后,我傻眼了,从手背到手臂,哪有血管的影子?于是便抬头求助地看着老师。只见老师用指腹摸了摸,然后消毒,一针见血,动作娴熟,一气呵成。我再次傻眼,血管都没看到,怎么就抽到血了呢?什么时候我才能这么厉害?!
第二天,我给另外一个大孩子打针。看到手背上有一根很明显的大血管,我大喜。系好压脉带,消毒,进针,却发现针根本就扎进不去。折腾了一阵无奈宣告失败。后来摸了摸那根血管,才发现它硬得象铁丝。我总算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教科书上说的什么叫 “条索状血管”。
从此以后,我就患上了“职业病”——迷上了摸血管。看到别人手上的血管就忍不住用指腹去摸一摸,压一压,还会不自觉的赞叹:弹性真好!跟同事同行,挽着手臂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去摸她们肘部的血管。有次和几位同事一起逛街,我低着头回手机微信,怕掉队,就挽上了其中一个的手,原本以为挽上是同事甜妞,结果习惯性地摸了几下肘部的血管之后,感觉不对,于是自言自语“不对!你不是甜妞,这血管摸起来感觉不一样!”抬头一看,果然!同事们笑high了:“别人都看脸识人,你摸血管识人!真‘变态’!”
不过这个“职业病”病得也还有点价值,因为不久之后,我打针的手感也变得越来越好,穿刺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初入科时战战兢兢的小菜鸟变成了一个可以一针见血的高手。再面对高难度穿刺的患儿时,也不会有最初的紧张。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患儿点名叫我打针,每次给一些“高难度”穿刺成功之后,都会有种特别满足的成就感。
但是老马也会有失蹄的时候。有一次给一个孩子打针,第一针穿刺失败,我连忙道歉,家长没有生气,反而安抚我说:“没关系,是我们血管不好,你不急,慢慢来!”而那个六岁的孩子,虽然当时被肛周大脓肿疼痛折磨得不断呻吟,却对我说:“阿姨,真的没关系,我不怕疼的!”母子俩的话让我心里非常愧疚,我觉得如果第二针还打不好的话,我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位宽容的妈妈和懂事又坚强的孩子。于是凝神静气,终于第二针很顺利地打好了。
又有一次,同事管床的一个肉嘟嘟的小胖崽崽已经被扎了四针了,但是还没打好,于是向我求助。我往这个患儿病房走的时候,还以为会要面对一个怒气冲天的家长,毕竟孩子都是爸妈的心头肉,被扎了四针,发发脾气很正常。我一边走一边都在构思怎么安抚家长了。但是没想到家长还是和和气气的,见我蹲着找血管还给我拿来了一个小凳子。于是我一边给孩子找血管一边夸赞家长好脾气。家长说:“其实我也心疼啊!可是我孩子太胖,血管实在不好找,如果我还责怪你们、骂你们,那你们的心理压力不是更大了吗?一紧张就更加打不进了!”说话间,针已经打好了,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家长说:“谢谢你的理解让我不紧张,所以一下子就打好了!”
说实话,儿童医院很多护士都因为穿刺失败而被责骂过。遇到这么宽容、理解我们的家属真的很幸运,也让我很感动。相比患儿血管不好,儿科护士更怕的是患儿家长责骂甚至暴力所带来的压力。有了家属的理解与信任,我们就能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每个人都能进步为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不断有PICC、PORT等新技术运用于临床,造福患儿。静脉穿刺给护士带来的压力也比以前小了很多。作为一个护士,我们都希望我们的静脉穿刺成功率100%成功。当然,我们更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早日康复,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