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儿童医院将近两个月,遇到了很多不知所措的事情,也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和人生哲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渴望在学习中成长,做一名优秀的儿医护生。
常说护理工作又苦又累,这的确是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描述。我实习的第二个科室在眼科,首先在门诊呆了半个月,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导诊台和233,导诊总要重复的说着:“来挂号单给我看看,先去248测个视力,往这边走,墙上贴了248的啊!”,而233诊室就是每隔五分钟扯着嗓子出去喊着病历本上的名字给患儿们滴眼药水,一上午过去,辛勤的汗水已经打湿了我的帽子与口罩;一天过去,摘下了口罩和帽子,映入眼帘的是油头垢面的狼狈模样,但生活却永远不只有一面,身心疲累之外我也收获到了很多快乐,有家长们温馨的感谢;也有孩子们礼尚往来的微笑,只有亲身投入其中才会对它有深深的体会。
下临床后,每个患儿都牵动着我的心,他们每一个都是妈妈的心头肉,都是家长们豁出性命都要保护的宝贝,然而我们的相遇不在任何一个浪漫的地方,而是在医院。我见到了各种年龄段的孩子,大到14岁,小到几个月。在眼科病房,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三四岁的孩子就已经戴上了眼镜,还见到了很多在平时生活见不到的疾病,有上睑下垂,有倒睫,还有霰粒肿.....孩子们的眼睛“奇形怪状”,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儿医护生的立场,我想尽己所能的去护理好每一个患病的孩子,让他(她)们更好的去感受这个世界。
在儿科,没有良好的沟通是行不通的,“人文关怀,良好沟通”在儿科更显突出,就如怕打针的孩子,如果没赢得他的心,获得家长的理解,操作是行不通的。日子反反复复,每天早上都要进行排气操作,在临治室协助老师,排着,排着……我记得那是某一天的早晨,又到了打针的时刻,就算是穿刺熟练的老师也不见得一针见血,因为有的孩子血管很难找寻到。因此家长的不理解和孩子血管的特殊加大了穿刺的难度。我清晰记得那一次孩子扎了三针都未成功,家长已经开始埋怨了,当时还想着能掌握护士的基本功的我生出了害怕之心。但我又立马回过神来,如果没有第一次,可能往后再也不会有一次了。因此我们勤学苦练,多尝试,多总结,多摸索,在学习道路上慎生害怕之心,要多锻炼自己的沟通技巧,培养自己的情怀,“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在这里得以体现。在勤学苦练,乐此不疲的同时,我认真履行护士职责,踏实工作,热爱儿童事业,换位思考,理解家属们的情绪,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取得家长的满意。以感动式服务理念来要求自己,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健康康的出生,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高高兴兴的抱着孩子回家,病人的满意度是我们立足的根本,是我在儿医事业道路上最大的动力,所以我将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护理好每一位患儿。
我们相遇在这里,也分别在这里。也许刚处好关系,第二天病床上就来了个新患者。我记得那天一个孩子对我说:“哥哥,我要出院了!”我说:“开心吧,出院后会想我吗?”他回答到:“会啊,肯定会啊!”。那一刻,那一句话,对于本身喜欢孩子的我是一个最大、最美好的回馈!作为一名儿医护生的快乐与感动就是这么简单,每每心绪都被他们的离去所带动着。
岁月易逝,工作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来医院实习已经快两个月了,在病房实习的这段日子我感觉仿佛自己不在医院,而是在幼儿园,哭喊声和欢笑声已经成了我耳朵的家常便饭,每天听到了哭喊声和欢笑声才感觉自己身处儿医。真是个奇奇怪怪的感觉呢。渐渐地,在这哭喊声,欢笑声中,我发现了自己与从前的不同,那停滞不前的“成长”又开始慢慢向前迈出步伐了!第一次下临床的我已经能熟练的排气,给留置针接管,封管了,不再是当初那个害怕输液有空气,接管封管一只手操作不来的空白实习生了;我已经充分了解到病人的接待与管理,而不再是当初那个手忙脚乱的空白实习生了。在儿医当护生让我看见了我快速的成长,成长中夹杂着害怕,勇气,成功与失败,也正是在这些情绪和成绩之中成就了现在的我。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曾经有人说过。“拉开人生帷幕的人是护士,拉上人生帷幕的人也是护士。”是啊,在人的一生当中有谁会不需要护士的细致关心和悉心照顾呢?“护理工作是一门精细的世术。“护士要有一颗同情的心,要有一双愿意工作的手。”作为护生的我,正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给每一个患儿带来微笑,给每一位家长带来放松,不停地朝着理想的方向而奋斗!
加油儿医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