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一种常见的疱疹病毒, 90%以上的人群在儿童期就已完成感染。尽管大多数EB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但一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严重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综合征(HLH)、多器官功能损伤等危急情况。针对当前缺乏系统评估工具以预测EBV感染严重程度的临床现状,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开展了一项大样本研究,首次构建“病毒载量 + 免疫状态”的风险评估方法,揭示了EB病毒活化感染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病毒学国际权威期刊《Virology Journal》。
本研究由湖南省儿童医院颜海鹏医师和李逊副研究员共同担任第一作者,重症医学科肖政辉教授与儿科研究所卢秀兰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依托医院完善的感染患儿临床信息数据库,对2017年至2023年间35,956名住院儿童的EBV DNA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评估病毒载量、感染类型、免疫表型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图1. 不同EBV DNA载量、感染状态的死亡率分布(摘自Yan et al. Virology Journal, 2025, 22:113)
图2.发表论文
高载量EBV感染是重症拐点,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研究发现,EBV DNA载量与死亡率及多器官损伤呈显著正相关,尤其当载量超过10⁵ copies/mL时,死亡风险显著升高。更重要的是,IgG阳性状态下EBV-DNA活化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高于IgG阴性,提示临床应警惕IgG+状态下病毒活化所带来的隐匿性风险。
此外,脏器损伤亦与病毒载量呈“剂量-反应”关系,病毒载量越高,脏器功能受损越明显。伴随病毒激活的多器官损伤包括:肝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心功能损害和肾损伤等。
基于免疫功能状态识别危重群体,揭示“高炎+低免疫细胞”状态是重症前兆
为进一步探讨EBV活化患者是否存在特征性免疫异常,研究团队对具备完整免疫学数据的患儿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如IL-6、IFN-γ)与抗炎因子(如IL-10)并存,同时伴有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显著下降,可能预示免疫崩溃,其死亡率显著高于免疫状态相对稳定的人群。提示该类人群极易出现预后不良。
构建风险分层方法,推动EBV感染人群重症风险的早期预警
基于本研究成果,课题组提出了EBV感染风险评估的三项关键建议:
1.精准诊断评估:
对住院的重症EBV感染患儿积极开展EBV DNA定量检测、EBV抗体谱检测与免疫指标检测;
2.早期风险识别:
一旦出现EBV DNA > 10⁵ copies/mL 或 IgG+活化合并免疫紊乱,需加强监护,适时启动免疫支持与抗病毒干预;
3.建立EBV高危人群随访机制:
尤其是患有免疫缺陷、重症感染或既往EBV相关并发症的患儿,建议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免疫功能变化。
学术价值与前瞻展望
本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EBV感染规模最大的临床研究之一,首次提出了“病毒活化 + 免疫表型”风险分层策略。未来,课题组将进一步拓展研究人群,并结合纵向随访数据,构建更完善的儿童EBV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实施个体化精准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研究来源与作者信息:
• 论文题目:Active EBV infection in children: associations between DNA load, infection status, immune status, and disease severity
• 发表期刊:Virology Journal,2025年第22卷
• 第一作者:颜海鹏 医师、李逊 副研究员
• 通讯作者:肖政辉 教授、卢秀兰 教授
• 研究单位: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国际医疗特需病房、儿科医学研究所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