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正式迈入了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路,许多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要选择大多数人口中最累、收入最低且医患关系最紧张的儿科。我的回答是:快乐的前提是喜欢与热爱,因为我喜欢小朋友,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所以我选择当一名能给我带来快乐的儿科医生。但快乐并非我想象中来得这么简单,下临床后才发现,快乐的前提是拥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会良好的的沟通技巧等等,而很多是没有临床经验的我们所不具备的,幸运的是在住培之路上我遇到了很多专业、热心、负责、可爱的老师们,帮助我逐渐成长,逐渐在住培路上获取更多的知识与快乐。
第一位老师是我的带教老师们,还记得一年级刚开始下临床时,我病历书写没有逻辑,询问病人现病史时没有侧重点,所有阳性、阴性体征都要问一遍,导致收病人效率低,甚至有时和病人家属沟通时都唯唯诺诺,经常被护理老师催“医嘱”,我的指导老师罗老师会坐在我旁边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写病志,单独写的病志也会认真帮我修改并告诉我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工作之余罗老师也会给我分享许多最新的文献和指南,给我布置学习任务,让我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会不定期不定时提问检查我的学习成果,在罗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的病历书写能力有所提升,知识储备也在增加,与病人说话也更加有底气。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中午来了6个新病人,罗老师坐在我旁边听着我与病人交谈,收完病人后罗老师对我说:“不错呀,现在收治6个新病人也完全不在话下了”。一直觉得自己十分幸运,碰到的带教老师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也从老师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叫医者仁心,亦体会到了亦师亦友的真正含义。
第二位老师是我的小病人们,他们的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都在鞭策着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激励着我们需要更全面的问诊,更耐心的体格检查,更准确的判断,更精准的治疗。当然小患者们对医生都有惧怕、抵抗的心理,很多时候不能配合我们的体格检查等等,通过与小朋友们的相处我发现适当奖励可以消除小朋友们的恐惧心理,比如配合的小朋友奖励一个小红花、奥特曼的贴纸,在轮科的过程中我也收获过许多小朋友们的善意,比如在血液内科收到过白血病患儿亲手折的手工花束,在肝病科小患者强行塞来的旺仔牛奶。在临床上班的每一天,都在被我的小病人们治愈着。
第三位老师是病人家属们,众所周知,儿科医生大多数时候都是从病人家属口中了解到患儿的病情,这时学会有效沟通显得特别重要,要学会站在病人家属的角度想问题,拥有一定的共情能力。住培时间才两年多,碰到了形形色色的家属们,曾经遇到过一位慢性病患儿且疗效不佳的病人家属,因为对病情的不理解和对孩子健康的担心而出言不逊;也遇到过慢性病反复发作患儿的家长一定要求我继续担任患儿管床医生;也遇到过见我上班太忙给我送水果并提醒我再忙也要记得吃东西的病人家属;也遇到过有家属质问医生:“我儿子还没好,你还吃得下饭?”等等。各种善意、偏激、误解接踵而至。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换位思考。
如今已是住培的第三年,在我从医道路上各种老师们的帮助下,我逐渐从一名稚嫩的医学生变成一名能在临床上独立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住院医师。医学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相信经过三年的住培,我们都将成为更加优秀的白衣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