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六点左右,病友服务中心检查预约窗口依然有刚带孩子看完医生过来办理检查预约的家长,我清了清早已沙哑的嗓子,没顾得上喝水,继续与家长们沟通做好服务。
临近7点终于接待完了最后一位病友,刚想起身去接口水喝,一位留着齐耳短发的中年妇女抱着一位大约2岁左右的孩子行色匆匆地跑了过来,怀里的孩子不停地哭闹着。“医生,医生,太好了,您还在上班。我们是从益阳赶来的,刚看完骨科门诊,骨科医生说需要尽早看血管介入科……”她满脸的焦急,求助的看着我。可现在已经7点,医生也已经下班,我向她说明情况,建议她预约明天的门诊。她一听急了,不停地摇头,嘴里喃喃道:“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呀!家里还有一个4岁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等着我回家照顾......”看着她无助焦急的样子,我发现她眼里竟然泛出了泪光。
我尝试着拨通了血管介入科副主任黄文雅医生的电话,简单明了的介绍了病人的情况,小心翼翼地询问他能否帮忙给这个特殊病人看看,没想到黄主任居然爽快地答应了。不一会儿,一道白色的身影闪现在病友服务中心窗口,原来是黄主任急匆匆地赶来了。“这么快!”可能我的惊讶有点明显,黄主任有点不好意思的点了下头。原来打电话时他刚好结束今天的手术,接到电话就马不停蹄从手术室赶过来。我不禁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他却说:“暑假期间前来看病的孩子多,医院全员总动员,每个科室医务人员都在加班加点奋战,好多同事都还在加班,这没什么的。”然后就带着孩子往诊室去了……目送他们离开时,我发现不远处还有些诊室的门开着,门口仍有一些看病的家长和孩子在等待。为应对暑假高峰,各科室积极应对开放延时门诊、海绵门诊,各窗口部门采取提前上班延时下班等举措,确保来院的每一位孩子都能看到病得到及时治疗。
过了一阵,刚才那位家长又抱着患儿来到了窗口,焦灼的眼神早已荡然无存,她扬着满脸的笑意,告诉我黄主任已经给孩子看过病了,也将预约手术的事宜和电话详细告知了她。她问我借了纸笔,趴在窗口的台子上写着什么。不一会儿,她把纸条递给了我。纸条上是写给医护人员感谢的话,看着那一句句真挚淳朴的话语,我眼睛突然涨红了,一天的疲惫也消失殆尽。它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以真心换真情”,每每这时,心里都很温暖,因为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我喝了口水,继续坚持工作。随着暑假到来,炎炎热浪吹响了医院就诊高峰的序曲,也拉开了病友服务中心“延时服务”的大幕。为应对暑假就诊高峰的需求, 中心主任及负责人提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并摸索出科学排班模式,通过动态调整“延时服务”、增加班次安排等措施,力争为患儿提供“最高水准”和“最方便”的医疗服务。自6月以来,中心实行“早上早一点,中午连一连,晚上晚一点”的延时服务,早上七点半中心开始接待病友,原本晚上5点半结束的工作也延长到晚上7点,这一在时间上的“优化配置”之举深受病友欢迎,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感和满意度。中心将继续坚持从病友的视角思考,以病友的感受出发,瞄准更多服务提升地带,将卓越服务落到实处,书写病友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