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每年“5.12”护士节,大街小巷,电视媒体,自媒体等,总会有醒目吸睛的大幅宣传。包括拥有护龄20年的我,也会在那天收到来自各个群体的节日祝福,有家人,有朋友,有曾经帮过“一点”小忙的病患,也有很多萍水相逢的“微友”等等。这其中也涵盖了各个社会群体,有高知识水平的老师,有基本扫除文盲水平的大妈,当然也有自己的同行等等。起码,从我的个人角度理解,应该是影响得比较深入人心了吧。反观医师节,倒是有点“惨淡经营”了。不论是从学历水平,还是经济收入,或者是社会价值,理论上来说,不管怎样都应该是远远超过“护士节”的种种吧。作为同事,和她(他)们生活和工作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家庭夫妻相处的时间。作为战友,和她(他)们经历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各种“生死大抢救”,也算是有过“过命”的交情。作为朋友,工作上的自我实现,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彼此也算是最好的见证。一起深夜巡查,一起病案讨论,一起医嘱交流,一起业务学习......然而,很多和我一样的,估计医生本人们,也都是通过无所不知的“度娘”才知道8月19日是医师节,是第四届中国医师节。
“荷花池女鬼”
2001年,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单身宿舍总是个充满记忆和故事的场所。晚饭过后,总是有片刻的烟火喧闹,医生大哥们,常常“三五成群”的围聚一起,侃侃而谈,大多内容已忘记,尤记得“荷花池女鬼”的故事,这么多年来依然铭心刻骨。身临其境,心理暗示,仿佛亲眼所见。医院爱心广场前,好巧不巧的,刚好有一个荷花小池,于是,凌晨 12点左右,下晚班后或者上夜班前,虽然,有幽暗的灯光照射,却总是感觉自带“阴气沉沉”,总是故意跺着脚板,猫着身子,加快心跳,飞奔跑过荷花池的连廊,更是不敢偏头看荷池一眼。每每熬过深夜,凌晨五点以后,推开护士值班室的玻璃门,侧角就是小小的荷花池,远远眺望,在这个寸土寸金的梓园路,这也算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生意盎然,实在是可人。尤其,还是我们这些初入医院小女生们理想的“照片墙”,为啥到了晚上,在我眼中,就这么“狰狞恐怖”呢?那位当年讲过故事的医生大哥们,估计也早忘了这一茬吧。
“敬畏生命”
那是在普外科值守的又一个晚班,因为严重的先天畸形,手术后的一个婴儿,最终因为家属签字放弃治疗后死亡,需要为患儿做尸体料理。当时患儿身上有心电监护电极片,有鼻饲管,有鼻导管等。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因为职业关系,接触到“死亡”,我畏畏缩缩的不敢靠近,我颤颤抖抖的手为患儿取下电极片,轻轻地撕下鼻导管的胶带,那一刻,不知道是因为精神高度紧张,还是心理作用,突然感觉患儿的舌头舔了一下我的手。我大叫一声,马上转背就跑。当时闻声而来的值班医生,马上过来,再次确认后,自己亲手为患儿做完了尸体料理流程。全程没有任何说教,我却记得了那个晚上坚定、勇敢的眼神。事过很多年,我已经轮转了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科等等,做尸体料理的机会屈指可数。然而,每次不得已时面对,我依然心怀敬畏,依然会想起那个坚定的眼神,鼓励我勇敢面对和克服。
“女汉子”的柔情
由于是专科医院,又是儿童医院,所以,据目测,男女医生比例严重失调,往往一个科室,十几个医生中,男医生只有一个或没有。所以,但凡是女医生,没有一个不是“女汉子”的。物资发放,女汉子们拖、拉、拽、踢轮流上阵。纠纷处理,面对五大三粗的男子汉们,女汉子们内心脆弱,表面却是一副无坚不摧的钢铁侠。考场比武,摩拳擦掌,必争第一。国际交流会场,同声翻译,上台竞讲,风姿飒爽等等。然而,经常上门诊的女医生们,一看见那种被爷爷奶奶带过来看病的留守儿童们,立马会展现无数柔情。放慢语速,你和她宣讲大半天,他们依然搞不懂应该先干嘛再干嘛?找治疗室的那个门到底应该怎样走过去?而碰上经济困难的长期复诊的慢性病人,女汉子们常常想尽各种办法,免挂号费啦,自己出钱买急需的退热药啦,亲自打电话和孩子的父母交流病情啦,或者不得已收下老人亲自下田抓的黄鳝,或者家里的土鸡蛋,然后偷偷的跑到住院部为患儿交下高出几倍成本价的住院费。。。。。
不喜欢给熟人看病的教授
都说有个做医生的朋友真好,同样,有个做医生的家人或亲戚更好。于是,在这个充满着人情味的中国式大社会,朋友的朋友,朋友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目的只有一个,找一个熟悉的,专业水平高的医生看病。不管是只干咳了几声,回家喝喝水就可以好的普通上呼吸感染,还是咳嗽几个月,感染指标高,既往先天发育不全的疑难杂症,于是,都怀着共同的目的,想在住院部,教授不坐门诊的时间来看病。于是,教授停下查房诊疗的时间,打开门诊系统,慢慢询问病史。当然,态度要和蔼可亲,虽然自己本身长得比较严肃。询问要仔细,虽然,病史可能就两三天。体格检查要全面,虽然有可能肺部干干净净的,一点啰音都没有。最后,还要和家属聊聊天,仔细反复交代好病情,还要看看这个费用到底需要多少。教授曾经很无语的对我说,“我最不喜欢给熟人看病了,又要少花钱,减少费用。又怕用重药,有副作用。又怕病情说重了,说我态度不好。如果不是熟人,我不用思前虑后,该做检查做检查,该吃药就吃药,不带主观因素,病情康复反倒更快。”各种无奈,各种感受,估计医生们都体会深刻。所以,我们这些经常被熟人所托的朋友的朋友们,且好好珍惜,那些为了你的朋友们,利用下门诊的时间,或者自己稍微空闲的缝隙,为你加号甚至无偿看病的教授们,同时,在微信上,各种问题咨询,虽然有时候是早上发的,虽然,深夜才能收到精准回复,请耐心等待。那是因为,医生们查房不能开手机,门诊不能接电话,教学讨论请静音等等。
不爱上镜头的教授们
一直担任着科室的宣传工作,所以,经常会和医院的宣教部门沟通。有时候是特殊的病案,有时候是有社会宣教价值的医疗需求。教授们虽然常常素面朝天,偶尔略施黛装,然后自带光芒,再加上职业特质,一身白装,可以逆袭无数。每每,宣教部采访前都会和我对接好具体采访的医生,然,教授们都不愿意面对镜头。总是说,我脸大,我皮肤不好,我不上镜等等各种理由推脱。后来,当采访各种普及,镜头各种聚焦后,我们都深刻感悟到:医生的美,虽然无法媲美明显大亨的精雕细琢,其实更是朴实真诚的写照。轻轻便便的几句专业讲解,却是 “十年台下功,镜前一分钟”的深刻诠释。深入浅出才是教授们修炼的最高级别。我想说,每次,在镜头前看见我们的儿科教授们,都会很骄傲自豪的拉过孩子,“快来看,这是我们医院的医生”。虽然,三班倒转,虽然,压力超荷,虽然,没有时间精心保养,但是,许是长期和天真无邪的孩子的接触交流,许是发自内心的自带光芒的善良,你们都是年轻的,活力满满的,青春的,美丽的儿科医生。
总之,我爱你“一袭白衣”下的精湛医术,我爱你“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执着追求。我爱你“素衣飘飘”的宁静致远,我爱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严宣誓。谨以此文,献给我身边最可爱的医生们,回忆我们的快乐,我们的担当,我们的责任。谨以此文,祝福第四届医生节,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