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非身处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国家。2020年9月4日,看完电影《八佰》,心情激荡,有一股力量在心内腾升。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苟活者在淡红色的血色之中,会依稀看见渺小的希望,真正的勇士,将更奋然前行。”电影《八佰》,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革命烈士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影片以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作为背景,节节败退的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在上海的四行仓库与日抗争。虽然明知凭借自己的实力是驱逐不了日本军的,但他们坚信:“不要恋战,不要回头”。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冲锋路上的呐喊,来自一个个不愿做奴隶的人的内心不屈的吼声。当个人性命跟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存或者死亡便有了特殊的意义。生命承载着神圣的使命,引领战士们视死如归,一次又一次竭尽全力坚定而顽强地死守、冲锋。生,亦或死,是一个象征,一种感召,是高贵圣洁的不屈灵魂。
《八佰》呈现的,不止是军人的英勇以及战争的残酷,还有丰富的社会场景、政治博弈,以及生死存亡面前人性的挣扎,是一种经过冷峻的审视与反思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影片一开始,士兵们头脑中尚没有国家的概念,一群操着东北口音、陕西口音、河南口音、湖北口音、广东口音的汉子,就这么来了上海帮打仗。苏州河对岸租界的华人也不认为老蒋的军队代表国家,她们不知国将不国,还在悠闲地打麻将,跳舞,讨论着老蒋走了,英国人会保护她们。而她们眼里的老蒋,也不代表国家。更多的民众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架势,民众的麻木和冷漠,实因几十万国军在日军面前的一败涂地。然而,当亲临一个个士兵抱着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之时,对岸的吃瓜群众,终于燃起了熊熊斗志,民众的信念与态度陡然改变,这才是这场战斗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也是“八百壮士”的壮举能够超越时空感染人们的最深层的原因。
而在当下“无神论”盛行的大环境下,这种逻辑似乎有些难以被理解。回到影片讲述的场景,在侵略和反侵略的斗争中,公共精神也在不断发育。影片中有个片段让我难以忘怀,郑凯饰演的陈树生要绑着手榴弹跳下去。历史上,陈树生是一位抗日英雄,陈树生当时在四行仓库也是这样对抗敌人,只有用种量砸进盾牌的隙缝,才能真正地摧毁敌人。这种精神激发起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老百姓开始慢慢地理解了一件事:我们不是上海人、不是湖北人、也不是东北人……我们是中国人!
如果说八百壮士在当时是一场秀,那么这场秀最大的意义不是秀给国际友人,而是给当时的中国人乃至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树立起一座保家卫国的丰碑。以致后来,那个最初卖情报的记者、杜月笙手下的混混都纷纷排队签署生死状,冒着狙击闯桥;以致后来,同样的一支部队,同样的88师士兵,在抗日战争中溃败窝囊,却在抗美援朝中神勇善战,屡立战功。我想其中力量皆因他们明白自己是为国而战,为家而战!
是的,人走了,历史远了,屈辱史过去了,但今天的我们不会忘记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英雄儿女们前仆后继的功绩,他们的伟大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沙场中的功与名,官场中的得与失,人世间的爱和恨,短暂而艰辛所获的功绩,于历史的长河中,犹如尘与土之别,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今,中华复兴大业,尚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决心。活在今朝,回味过去。在电影《八佰》带给我们无比震撼的视觉与精神冲击之后,分明感觉到内心深处多了某种东西,像有种号召,有种力量,使人奋进,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