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下午,在医院党办的组织下,在全体院领导的带领下,我有幸与全院党务工作者一起观看了红色电影—《半条棉被》。这部电影改编自红军长征时期发生的真实事件,讲述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围绕半条棉被所发生的故事。电影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征路上,一支由伤兵与卫生员等组成的红军队伍,历经艰险,来到湖南汝城沙洲村,村民们因为害怕“过兵”都躲进了深山中。董秀云等三名红军女战士被瑶嫂徐解秀迎进了家里躲雨。尽管徐解秀家里非常贫穷,连一床棉被都没有,但是她却拿出了家里的红薯给红军女战士充饥,还拿出了的盐巴给红军战士疗伤。作为红军卫生员的董秀云发现徐解秀的孩子因为疟疾正在畏寒“打摆子”,立即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携带的棉被包裹起孩子为他保暖,并且还给孩子喂服仅有的一包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红薯,是徐解秀家中仅有的口粮;盐巴,更是当时稀缺之物;棉被,则是董秀云可能已经牺牲的丈夫留给她的唯一遗物;“金鸡纳霜”,是从牺牲的师长口袋找出来唯一的药物。面对艰难困境,红军战士和普通百姓彼此分享着唯一能够维系生命的物品。这一幕,我看到了作为普通红军战士与老百姓心灵深处的人性光辉,也看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生死与共的革命情怀。尤其看到孩子裹着棉被时的暖和画面、红军女战士吃着红薯时的热乎劲,一瞬间便被打动,心底感到无比温暖。
董秀云留宿徐解秀家里的第一个夜晚,三位红军女战士和徐解秀母子同盖一床棉被而眠。徐解秀不解地问董秀云,女人家为什么要参加红军,为什么要干革命? 董秀云回答她说:“为了在将来的某一天,孩子能够睡得安稳,妈妈不再当担惊害怕”。这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出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当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时,只有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为了广大穷苦大众翻身过上好日子,不惜牺牲最宝贵的生命。这样的勇气与担当,不仅让徐解秀信任,更是让广大的老百姓们在苦难中感觉温暖、感到希望。在徐解秀的帮助下,沙洲村的村民们都回到了村子里,纷纷给红军战士们送来了食物。
当红军战士们离别之际,董秀云要把自己唯一的被子送给徐解秀,因为徐解秀家里没有被子,而且孩子病刚好,需要这条棉被。但是,徐解秀坚决不收,因为她深知这条棉被对于董秀云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董秀云丈夫留给她的唯一念想。并且三位红军女战士风餐露宿,更需要棉被取暖。最后,董秀云毅然拿起剪刀剪下半条棉被留下,并且说 “等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会送一床被子来”。正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向广大党员干部讲述“半条棉被”故事时所强调的:“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棉被,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条棉被剪成了两半,共产党人与老百姓的心连在了一起。这半条棉被永远留在了沙洲村徐解秀的家里,共产党人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如一股暖流流进了广大人民的心底。
这部电影由于取自真实历史事件,拍摄出来的作品着重于展现当时的真实过程。让观众在看到了历史故事本来面目的同时,既体会到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与人民之间的军民鱼水情,又看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时光荏苒,86年过去了,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湖南汝城沙洲村“半条棉被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考察,并指导当地扶贫工作情况。展现出了共产党人永远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随着“半条棉被”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共产党人传递给人民的心灵温暖正跨越时空,在中国大地广泛流淌。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摆在首位,统筹谋划全国抗疫工作;从事医务行业的共产党人,勇敢逆行、不怕牺牲,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救治新冠病毒肺炎的患者。2020年,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有无数共产党员投身于扶贫工作,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次又一次温暖着中国人民。
后疫情时代,作为在三甲医院从事医疗行业的共产党人,我们有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我们需要掌握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能力,以优质的服务,解决老百姓对疑难重症和罕见疾病诊治方面的需求。用我们的专业技能和优质服务,温暖每一位病患和家属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