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长沙女孩涵涵(化名)不会想到,最初只是脚趾边缘的一点红肿,会在数月后演变成让她连拖鞋都穿不了的剧痛到最后涵涵经历了一场手术,这个高一女生的经历,正撕开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健康真相:那些被定义为“小毛病”的身体信号,往往藏着拖不起的隐患,涵涵这个看似普通的甲沟炎,更敲响了“小病不可拖”的健康警钟。
“最开始只是大脚趾边缘有点红,以为是穿运动鞋闷的,没当回事。”回忆起发病经过,涵涵沉思了一会。几月前涵涵发现右脚大脚趾外侧有些红肿,偶尔走路时会隐隐作痛但是觉得自己还能够忍受,便没告诉家长,后面觉察到了明显的不适,五月初来到了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进行甲沟填塞红光照射治疗后好转,考虑到学业及住宿问题就没有进一步继续治疗。
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半个月后,涵涵右脚大拇趾红肿范围扩大,按压时会流出淡黄色的脓液,走路时像踩在刀尖上,左脚大拇趾也出现了红肿,涵涵爸爸雷先生说,孩子正读高一,学业紧张,总说“等考完试再好好治”,没想到脚趾甲周围的皮肤开始增生,指甲深深嵌进肉里,孩子说连穿拖鞋都疼得直冒汗。雷先生急忙带她来到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韦祝检查后发现,涵涵的甲沟炎已发展为慢性嵌甲型,甲周组织严重增生肥厚,部分指甲甚至穿透了甲沟皮肤,属于典型的“拖延治疗导致的重度病例”。韦祝结合涵涵的年龄和病情,决定为她实施“甲床修补+甲沟重建术”,通过调整甲沟形态、修复甲床,从根源上解决孩子的甲沟炎问题。7月17日上午,涵涵在皮肤科门诊手术室顺利实施了“甲床修补+甲沟重建术”,一直紧绷着神经的爸爸雷先生在手术室门外终于松了口气,表示非常感谢韦医生顺利帮孩子解决了大问题。
韦祝表示,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涵涵这样的病例并非个例。每年春夏,科室都会迎来甲沟炎就诊高峰,近两个月接诊量逼近200例,单日最高达一二十人,其中10-16岁的青少年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的故事几乎都带着相似的伏笔:穿紧身鞋时的“挤脚”、剪指甲时追求“彻底干净”的深挖、运动后汗湿鞋袜的“懒得换”。这些被青少年视为“小事”的习惯,在韦祝看来,正是甲沟炎的“温床”——足部出汗多却透气差,细菌便在潮湿环境里滋生;指甲剪得太深太圆,等于亲手拆毁甲沟的皮肤屏障;而生长发育期的指甲本就长得快,一旦甲沟有微小破损,便会像“跑偏的钉子”一样嵌进肉里,炎症由此燎原。
“家长总说‘涂点药就好’,孩子总等‘考完试再说’,可甲沟炎从不按人的计划发展。”韦祝的话点出了青少年甲沟炎重症化的核心原因:对“小病”的认知偏差。在多数人的观念里,指甲边的红肿流脓远不及发烧咳嗽“严重”,却忘了甲沟部位神经密集,一旦感染扩散,疼痛足以让日常行走都成奢望;更忽视了青少年处于生长高峰期,组织修复与炎症扩散的速度都远超成人,拖延只会让简单处理变成手术干预。韦祝表示,甲沟炎轻度红肿无脓液时,确实可通过碘伏消毒、穿宽松鞋缓解;但当出现脓液渗出、剧烈疼痛或指甲变形,就意味着已突破“可自愈”的界限,必须就医。涵涵的父亲雷先生在手术室门外的叹息,道出了许多家长的悔意:“总觉得孩子能扛,没想到疼到冒汗,连拖鞋都穿不了才知道严重性。”值得庆幸的是,孩子的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像涵涵这样的患者,术后第2天就能缓慢行走,两周拆线后复发率极低,这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本可以在病程早期就避免。但现实是,太多人在“硬扛”中错过了最佳时机,让本可简单处理的炎症,拖成了需要手术重建的创伤。
“指甲虽小,却是身体的‘晴雨表’。”韦祝强调,青少年预防甲沟炎,关键在于打破那些习以为常的“坏习惯”。选择透气宽松的鞋袜,给脚趾留出活动空间;剪指甲时让长度与指尖平齐,边缘剪成平直状而非圆弧,避免深挖甲沟;运动后及时换掉汗湿的袜子,用温水清洁足部;看到指甲边红肿,就用温水浸泡后涂碘伏和抗感染药膏,别用手撕倒刺,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守护甲沟健康的“防线”。
手术后的涵涵终于能重新轻快走路,她打算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别等疼到受不了才去医院。”这个夏天,她的脚指甲会慢慢长出新的形态,而这段“与甲沟炎对抗”的经历,更在她心里刻下了深刻的认知:健康从无“小事”,及时回应身体的“求救信号”,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态度。那些藏在指甲缝里的疼痛,从来都不是“矫情”,而是身体在提醒我们:再小的部位,也值得被认真对待。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