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病房里,11 岁的留守儿童小宇(化名)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曾经被复杂病情影响的孩子,在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全力救治和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走出了生命的阴霾。
九年前,幼小的小宇在当地医院完成了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然而术后漫长时光里,因家庭原因,身为留守儿童的他未能获得规律复诊。今年5月19日,毫无征兆的头晕、恶心突袭了他,随即演变为全身抖动、口唇四肢青紫。当地医院初诊指向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及房间隔补片残余漏——这颗深埋近9年的“炸弹”已然引信嘶燃,等待更高层级医疗力量的介入。
转入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后,心脏彩超结果令人忧心:右房、右室显著扩张如吹胀的气球,三尖瓣门扉失效,血液逆流汹涌,房间隔补片处甚至出现了反常的右向左过隔血流。小宇病情刻不容缓,但二次开胸犹如踏入雷区:胸腔组织粘连错综复杂,巨大且形态扭曲的右心房更是暗藏致命风险,任何闪失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心脏外科手术团队迅速启动心血管内科、麻醉手术科、体外循环组及神经内科的MDT紧急磋商。围绕手术入路、体外循环建立策略、可能的大出血预案以及至关重要的脑保护方案,各领域专家最终达成关键共识:先行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生命通路”,再逐层谨慎开胸。神经内科更前瞻性地提出术后必要时启动“人工冬眠疗法”以保护患儿珍贵心脑功能的预案。
手术医生成功置换了三尖瓣瓣环与肺动脉瓣,然而,严重创伤与体外循环打击下,小宇的循环极不稳定。在神经内科医师的大力协助下,按照术前共识迅速启动“人工冬眠疗法”:通过精准药物诱导和水毯控温,使其进入保护性深度镇静状态,极大降低了全身氧耗与代谢消耗,为脆弱的心脑赢得宝贵的修复时间。
小宇顺利完成手术,转入监护室,针对小宇的特殊情况,护理团队制定了个性化护理措施,从饮食起居到药物治疗再到心理疏导,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用专业和爱心为小宇筑起康复的堡垒。转出监护室后,病房医护耐心指导小宇亲属学习基础护理技巧与家庭康复知识,确保这颗修补好的小心脏,即使回归家庭,也能持续获得尽可能科学的照护支持。
面对如此高难度的二次心脏手术,缜密的MDT协作是打通技术瓶颈的生命通道,从命悬一线到平稳出院,小宇的重生之路,是医疗技术与人性关怀的双重胜利。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