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心胸外科联合新生儿科、胎儿与新生儿外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成功为一名出生体重仅2.2kg的极低体重早产儿实施高难度心脏根治手术。该患儿不仅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主肺动脉窗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脑出血,重症肺炎,肺出血,消化道穿孔,呼吸功能、心功能、肾功能等多器官功能不全,还同时存在食道闭锁、肛门闭锁、尿道下裂、歪嘴哭综合征等多种严重畸形,病情紧急危重,手术耐受极差,经过多学科紧密协作,患儿心脏畸形得到彻底矫治,目前恢复稳定。
患儿出生时体重仅2.2kg,早产带来的脆弱性叠加多种先天畸形:食道闭锁与肛门闭锁威胁营养摄入,前期食道闭锁手术与肛门闭锁手术对早产儿稚嫩的身体已是多重打击,尿道下裂需后期干预,脑出血更如定时炸弹。而最致命的,是心脏主肺动脉窗与室间隔缺损导致的大量血液分流——若不及时手术,进行性加重的心功能衰竭、肺出血、肺水肿、肺实变等将迅速加重全身多器官功能损伤,后期的其他畸形修复更无从谈起。
“这类极低体重出生且合并多系统严重畸形的患儿,手术耐受性极差,尤其是脑出血,对于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技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心胸外科邓喜成教授解释,“若不及时手术,心脏畸形将导致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和心肺功能衰竭,手术是唯一生存希望”。
面对患儿错综复杂的病情,心胸外科第一时间牵头组织新生儿科、新生儿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影像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会诊(MDT)。团队反复评估,经多轮多学科讨论,最终敲定“在胃肠造瘘后,首先解决病情最重手术难度最大的心脏畸形”治疗方案,并与麻醉手术科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脑出血加重风险制定应急预案。
手术当日,主刀医生在仅苹果大小的心脏上,精准修复主肺动脉窗缺口和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团队以最极致的控流支撑患儿生命体征,将脑出血风险降至最低。历时4小时,手术顺利完成,心脏超声显示畸形完全矫正,患儿安全返回心胸外科监护室。
邓喜成教授表示“患儿血管壁薄如蝉翼,缝合力度多一分可能撕裂,少一分则可能漏血。这要求术者经验、团队配合与设备支持缺一不可。”
这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心胸外科在“极低体重复杂先心病合并多系统畸形”的救治能力达到新的高度,更诠释了多学科协作的深远意义。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