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星星(化名),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出血点,部分融合,无疼痛、瘙痒,在当地诊所治疗后, 皮疹逐渐增多,累及臀部、双上肢,且出现水疱,而后开始有部分糜烂、结痂,无腹痛、关节肿痛。为求进一步治疗,来到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李珂瑶主治医师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诊断为“IgA血管炎”。经过几天的对症支持治疗,星星双下肢及臀部、双前臂出血点较前好转,颜色变暗,双下肢可见大量散在分布炎症后色沉。
过敏性紫癜,又名IgA血管炎,其本质上是一种涉及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小动脉或小静脉)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主要由IgA免疫复合物介导。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家长来说,病名“过敏性紫癜”更容易被记住,家长须了解过敏性紫癜并非字面上的某种(食物、药物或吸入物)过敏反应,而是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儿童,90%以上的患者在10岁以下,主要发病年龄为 3~15 岁,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岁,一般男童多于女童,据统计,儿童年发病率(6.1~55.9)/10万,其中4~6岁儿童年发病率最高(70.3/10万)。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皮肤型、关节型、腹型、肾型等。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3月份为过敏性紫癜的高发季节。
目前过敏性紫癜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约60%~75%的患儿在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病原体包括各种病毒、链球菌、幽门螺杆菌、肺炎支原体等,故而推测感染因素可能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因素,也是此病需要重点预防的因素。此外,遗传易感性、药物、疫苗接种、某些食物(如鱼、虾、蛋)、蚊虫叮咬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也被认为可能与其相关。
李珂瑶表示:“面对过敏性紫癜,我们不必恐慌,而应采取科学、综合的方法进行管理。”
1.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发现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紫红色瘀斑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等)来明确诊断。专业医生的判断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
2.远离诱因,减少复发
了解并尽可能避免已知的过敏原,如特定食物、药物等。对于感染诱发的病例,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病毒、细菌的入侵。
3.饮食调理,营养均衡
饮食对过敏性紫癜患者来说尤为重要,遵循“少量、递增、不适即停”的原则。建议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绿叶蔬菜、番茄、橘子、柚子、草莓、猕猴桃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减少出血倾向。同时,避免摄入辛辣刺激及易易致敏的食物。
4.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①急性发作时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防寒保暖。
②待紫癜、腹痛、关节痛消失后才可以下床活动(如下床少量走路、如厕),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状态(如爬楼梯、奔跑、跳跃等)
③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参加运动(如散步等),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运动强度和时间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休息。
5.心理调适,保持乐观
疾病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及其家庭而言。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寻求心理支持非常重要。必要时,可咨询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
6.定期随访,监测病情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因此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至关重要。遵循医嘱,按时复查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