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孩子肚子痛得愈来愈明显,还一直吐……”近日,一名3岁患儿成成(化名)被紧急送往省儿童医院普外一科,成成当时表情痛苦,一直抚摸着肚子。经完善检查,医生发现成成肠管中有一串圆珠形状的异物。结合询问家属了解的相关情况,成成很有可能吞下了数颗磁珠。
误吞磁珠≠普通异物,“魔丸磁吸力”是隐藏杀手。小小一颗磁珠,并不能引起多大危害,但是,两颗或以上的磁珠被误吞进消化道,经过肠道蠕动,磁珠分散在肠道内,因“魔丸的”磁性,磁珠会因为相互吸引而紧紧夹住肠壁,形成持续压迫,进而会阻断肠道的血液供应,导致被夹的肠壁出现缺血、坏死,患儿的疼痛感也会愈来愈明显,最终形成穿孔。这个过程可能几小时到一两天内。肠道一旦穿孔,肠内容物极易通过穿孔处漏入腹腔,引发腹膜炎,出现高热、剧烈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成成入院时已经出现腹痛症状一天余,入院后检查提示有肠穿孔的可能。
普外一科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联合麻醉手术科、消化营养科等多学科开展紧急会诊。术中探查发现,患儿胃内6颗磁珠与肠内1颗磁珠相互吸引,引起胃肠多处穿孔,已经出现腹膜炎的症状。手术医生运用精湛的操作技术为患儿取出异物同时对穿孔处的胃肠壁进行修复处理,手术完成的非常顺利。通过术后精心的治疗护理,患儿于术后一周顺利出院。
近一周时间,“魔丸”再次被两名1岁多的儿童误服住院行手术治疗。孩子的安全需要家长们共同努力,保护孩子从小事件做起,保持警惕,遇事别慌,及时求助。
医生提醒:对于1-3岁婴幼儿,意外常相伴,预防是关键。家长们须做到以下这3点:
1. 警惕“高危玩具”:带有磁性的小磁珠、磁条等高危玩具,家中尽量不要有,如家中有多个孩子,一定要及时收纳并保管。
2. 紧盯“口腔期”:3岁以下孩子仍处于“口欲期”,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探索。对于小颗粒玩具(如小配件、纽扣电池、硬币)等,必须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家长带娃时刻不能放任孩子不管,视线不能离开孩子超过1分钟。
3. 牢记“误吞后别乱处理”:一旦发现孩子误吞异物,不要慌,不要催吐、不要喂水或食物(尤其是磁珠、电池,催吐可能造成二次损伤),应立即带孩子去最近的儿童医院,携带同款异物供医生参考,争取急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