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邵阳的14岁的女孩静静(化名)已经不明原因反复高热10余天了,最高体温40度,在当地医院经过治疗也无好转,家里人带着她辗转来到了湖南省儿童医院感染科就诊。
静静上臂有红色皮疹且有1年余,医生追问病史知晓静静有猫抓伤史,只是当初并未在意,结合临床表现医生建议完宏基因明确病因。最终,在宏基因靶向测序检测的帮助下,成功找到了汉氏巴尔通体细菌,确诊静静是得了“猫抓病”。经系统的抗感染治疗,静静已于近日康复出院,回归校园。
猫抓病是由革兰阴性杆菌汉氏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一般预后良好。潜伏期为3-10天,少数患者可达数月甚至超过1年,临床上容易误诊和漏诊。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和淋巴结肿大。感染猫抓病后,常表现为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大部分患者会有发热,有的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少数严重者可能出现脑炎、神经视网膜炎症、肝炎等并发症。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猫,尤其是幼猫。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猫的口咽部,跳蚤是猫的传播媒介。人主要通过猫的抓伤、咬伤或被舔舐破损皮肤而感染。通常情况下,刚出生的幼猫比成年猫更易感染及携带相关的细菌,也更易导致撸猫者生病。该病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多见于5~14岁的儿童。在被猫咪抓咬而感染的3~10天,伤口附近皮肤会出现一至数个红斑性丘疹。约2-4周后,局部淋巴结肿大(颈部、腋窝、手肘、腹股沟处常见),此时猫抓伤口大多已愈合,因此容易忽视“猫接触史”这一线索。约2-4个月肿大的淋巴结会自行消退。
感染科主任医师刘静提醒,喵星人虽可爱,但撸猫仍需谨慎。家中饲养宠物猫的,要定期带猫体检和驱虫。平时尽量避免逗流浪猫,尤其在春季动物发情时,尽量少刺激动物,避免被咬、抓伤。万一不幸被咬、抓伤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局部涂抹碘酒及酒精,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若被猫抓伤后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要主动告知医生猫抓伤史。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