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孩子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医院的职工子女暑期托管班之非遗手工,特别引入了以“道器术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授课老师由拙诚学堂教育研发专员、非遗技艺传承者担任。课程共有10个课时,授课内容包括面塑、剪纸、绒花、纸鸢、簪花、团扇等项目,旨在通过非遗手工技艺的文化体验,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享受着匠心独运的魅力。
随着课程的深入,孩子们在“道”的引领下,逐步揭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与互动,以故事化的方式带领孩子们了解非遗项目的背景历程,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后续手工制作奠定基础。
紧接着,在“器”的实践环节中,便来到了考验耐心与细心的手工制作环节,从细腻的面塑到精致的剪纸,从绚烂的绒花到翱翔的纸鸢,每件作品都承载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与失败中,逐渐掌握了非遗技艺的精髓,体验到了匠人精神的专注与执着。“术”的运用,让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老师鼓励孩子们在掌握基础技艺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大胆创新。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让他们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而“用”的实践,则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好体现。“想做一个给妈妈的花环!”一个孩子稚嫩的声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兴奋地拿着手中的绒花半成品说道,眼中闪烁着对作品的期待和对母亲的爱意。在整个体验过程中,从工具的悉心准备,到材料的精挑细选,以手作的温度唤醒材料的灵魂,赋予了材料新的生命与意义。每完成一件作品,他们都会露出满意的笑容,那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传统文化魅力的深刻领悟。
在这个充满匠心魅力的手工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传统技艺,还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道器术用”的课程体系真正落地生根,为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播下希望的种子。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