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4岁的小钟(化名)顺利于湖南省儿童医院接受了先天性肺部畸形的手术。与以往不同的是,小钟的病肺经过医生的“精雕细琢”后,完美的剔除了肺部两处巨大病灶,保留了全部正常的肺组织。
当小钟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四维彩超就发现他患有肺部畸形,也就是“先天性肺囊状腺瘤样畸形”,当时妈妈就诊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产前产后一体化门诊,医生告诉妈妈,虽然胎儿的肺部病变占的比例较大,但胎儿并没有皮肤水肿和胸腹腔积液等表现,仍可以正常待产,但必须定期复查。待小钟出生后,平素身体素质尚可,加之遇上新冠疫情,直到今年,4岁的小钟才再次复诊,通过胸部CT检查,医生发现小钟的左肺有2/3都被囊性病变占据,而且左侧上、下肺均有巨大病变(如图)。一般来说,在6-7岁以前进行部分肺叶切除手术,余肺都具有一定的代偿生长功能,肺泡数目可以发育至正常水平,不影响生长发育,但4岁后,这种能力会显著下降,而对于小钟来说,横亘在医生面前的是,孩子的左肺病变体积巨大,如何精准的做到只切除病灶,保留部分正常肺叶成为外科医生的难题。
在完善所有的术前准备后,22日,小钟被送入手术室,医生在胸腔镜下发现,小钟的所有病变都来自于左上肺,但两处病变从上、下两侧包裹着左上肺的正常肺组织,对于这样的情况,采用左上肺叶的切除比较稳妥,但考虑到小钟的年龄,肺泡的再生能力下降,只有精准切除病灶才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肺功能,因此,医生最终决定利用解剖性病灶切除技术对小钟的左上肺进行“精雕细琢”,术中成功的两次利用左上肺的静脉系统,完美剔除了左上肺的两处病灶。经过术后一周时间的恢复,小钟顺利康复出院。
据悉,先天性肺气道畸形是一类以终末细支气管过度增生与扩张为特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由于末端支气管闭锁而形成的错构瘤样改变的一类疾病,近年来,随着产前超声筛查技术的普及,该类疾病产前筛查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该类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如果孩子(胎儿)有这类疾病,家长不必惊慌,尽早的进行系统治疗尤为关键。一般认为,这类疾病最佳的手术年龄在6-10个月,早期手术具有手术更简化、康复速度更快和更有利于促进肺代偿性生长的优点,同时能避免反复感染及引发恶变的可能。
近年来,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在普胸方向不断发力,与国内领先团队不断合作,学习先进的手术方式和经验,尤其是在先天性肺部畸形的手术技术上,熟练掌握了胸腔镜下解剖性病灶切除技术,即术中在胸腔镜下利用解剖病肺的肺静脉系统寻找出病灶的内在边界,利用肉眼可区分的外在边界和解剖的内在边界进行会合,解剖性切除病灶,达到只切除病变,完整保留所有正常肺组织的结果。
医生提醒广大家长,如果遇到先天性肺部畸形的孩子,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具有完备的产前、产后一体化治疗及胸腔镜微创治疗的能力,能进行精准病灶切除,且获得多个慈善机构的大力支持,对于先天性肺部畸形这类疾病符合条件者可提供3000-20000元不等的慈善爱心支持,咨询电话:0731-85600966 慈善热线:17267238996(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