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来自长沙的王先生一家带着4岁7月的女儿月月(化名)来到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李珂瑶主治医师接诊,王先生自述7月27日带着孩子去广东珠海海边玩水,突然孩子大喊脚脚疼,紧接着孩子外公的脚上也出现了刺痛感,水中四处观望下外公和家人发现海面上漂浮着的白色水母,应该是被水母蜇伤了。王先生一家表示当时有9个孩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蜇伤,王先生表示蜇伤当日就带着孩子到了当地医院进行了诊治,经过几天的治疗后伤口没有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就和家人带着孩子来到了我院皮肤科就诊,就诊时月月的右下肢可见一个个条形伞状伤痕,深浅不等,整个右下肢肿胀伴有明显的水疱、疼痛,接诊的李珂瑶医生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确诊为“水母蜇伤”,给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对症处理后右下肢情况明显好转。
水母属于一种无脊椎软体海洋生物,属刺胞动物门,其毒性强烈,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域。据相关文献报道,每年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5 亿次的水母蛰伤事件,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健康。在水母的触手表面密布着储存毒素的刺丝囊,主要由胶原囊状外壳、中空刺丝小管、感受器三部分组成。当人体接触到水母触手时,囊外感受器接收各种机械和化学刺激,传入冲动信号,刺丝囊便推动刺丝犹如弹簧发射器一样迅速刺入人体皮肤,并释放毒素。被水母蜇伤后马上会有触电样的刺痛感,局部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红斑、丘疹,斑痕多与触手接触方向一致,犹如鞭痕,瘙痒明显。蜇伤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反应轻重各不相同,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轻重不同的皮肤中毒症状,也有少数患者因毒素持续作用或免疫系统反应可引起立即或迟发的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甚至会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衰竭,造成死亡。
李珂瑶提醒,水母喜欢在雨后出来觅食,市民应尽量避免雨后到海边游玩,如果不小心被蜇伤,可以这样处理:
1. 移除水母触手,抑制刺死囊进一步放射刺丝 水母蜇伤后急救的关键是在保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尽早去除皮肤上残留触手及刺丝囊,防止未发射刺丝囊发射刺丝,阻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减轻疼痛。可用干毛巾顺着蜇伤的同一方向,将身上的刺囊弄掉,也可使用镊子或类似工具轻柔摘除触手,避免用手直接摘除。
2. 立即上岸,使用小苏打(碳酸氢钠溶液)、金属阳离子溶液冲洗(沙海蜇蜇伤除外)蜇伤部位,从而去除残留触手和刺丝囊。勿用淡水,因为淡水的渗透压低,会引起刺丝囊爆裂而释放大量毒素,也避免使用尿液、70%乙醇、氨水、异丙醇等冲洗,以免加重中毒症状。
3.可以在蜇伤后进行热敷,或将蜇伤部位浸泡在45℃的热水中至少20 分钟, 同时,热敷温度不宜过高以免造成烫伤。
4.被蜇伤后的一段时间内,密切观察孩子的皮肤情况,症状加重时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李珂瑶表示,水母蜇伤事件每年都有发生,下雨时,水母喜欢到海边活动,所以尽量不要下雨后到海里游泳。玩耍时尽量选择洁净的海水区,不去偏僻的水域。家属和孩子下海玩水时加强个人防护,不可用手直接抓取或捞取海产物。遇到水母漂游水面,切勿用手推移。海滩上的不明种类海生物,也不要随便捡拾或用手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