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绿色的律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一科,医护人员接诊了一位“特殊”患者——聋哑妈妈,是她的孩子熙熙肝移植手术的供体,一位非常伟大了不起的母亲。八岁的熙熙(化名)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出现了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只有肝移植才能挽救生命。熙熙的爸爸和妈妈都是聋哑残疾,平常主要靠奶奶照顾,家庭生活本就十分困难,来到湖南省儿童医院配型以后,妈妈毫不犹豫决定捐献出自己的一部分肝脏挽救孩子,给予孩子第二次生命。
父母都是聋哑人,如何更好地与这一家人进行沟通?这自然难不倒聪明细心的医护人员。科室护士长孙瑛建议:“说”不行,那咱就“写”!
特护小组成员马上准备了一个书面沟通笔记本和一些彩色的A4纸张,把手术前的物品准备,皮肤准备,肠道准备,禁食要求等注意事项详细写下并且摆在床头,并多次向熙熙妈妈和奶奶讲解,多次示范,同时也拍照发在熙熙妈妈手机上,她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考虑到术后体力问题,大家将术后会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都一笔一划地写在A4大小纸张上,只要她有以上不适症状,我们用手指点指点,如果她眨眨眼睛就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将问题及时的反馈给医生予处理,做到有效沟通。需要做检查时,怕交流不便,医护人员都会陪同前往。连写带比划地交流,平时工作中只需要几分钟完成的交流工作,每次用了几倍的时间。经过精细的护理,熙熙妈妈一周后顺利出院了。
熙熙妈妈回家休息了几天,放心不下做完移植的孩子,又回到医院和婆婆一起来照顾儿子。看着儿子一天比一天好转,心里也美滋滋的。还有2天准备出院回家了,医护人员手把手的“带教”熙熙妈妈及奶奶,知晓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再三强调一定要调好服用免疫抑制剂时间的闹钟,服用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期间,要做到“三定四注意”,即定药名、定时服药、定量服药,还需要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怎么储存和通过正常渠道购买。移植手术后哪些事物尽量不要吃,哪些一定不能吃,如何用温水去溶解一粒药,术后怎么做好居家护理,定期随访等。经过21天的精心治疗及护理,熙熙各项指标达到正常,顺利出院。一家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脸,一个劲儿冲医护人员伸大拇指表示感谢。
与聋哑人交流,没有手语翻译的帮助,医疗工作也会有些受阻,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更有耐心,给予更多的关爱。一张张小小的纸张,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传递了无限的爱与温暖。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