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星星的孩子,我们一路同行:湖南省儿童医院开展系列关爱孤独症儿童活动
2021/04/02 来自: 本站 作者: 管理员
浏览:1468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即“世界自闭症日”。这是属于“星星们”的“蓝色主题日”。在第14个“世界自闭症日”之际,湖南省儿童医院开展关爱星星孩子们的系列活动。
活动一:“关爱你、温暖你我”。
湖南省政协主席李薇薇及相关领导看望、慰问在儿童保健所训练的孤独症儿童,亲切地与孩子们一起做手工、捏橡皮泥,并为孩子们送上精美礼物。
活动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举办孤独症家长课堂。专家们从“认识孤独症”、“ABA干预训练介绍”、“孤独症‘五不’预警干预实操”、“如何在家为孩子上课”、“问题行为的处理”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家长们进行详细而通俗地讲解。使“新手”家长对孤独症有正确了解和认识,让家长有效为孩子进行干预训练指明方向。
活动三:“‘五不’预警人人知晓”。
孤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如何早期发现孩子一些异常行为?丁大为医师拍摄小视频,讲解“五不”预警征,让更多人直观了解有关孤独症的表现,提醒家长,如果孩子有“五不”中的一条以上,一定及时带孩子就诊。
活动四:“一起走进星星的世界”。
丁大为、朱莎两位副教授坐客《了不起的医生》直播间,从大家关注的“什么是孤独症?只有孩子才会患有孤独症吗?不爱社交就是孤独症吗?孩子在家与父母交流没问题,和生人就不行也是孤独症吗?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吗?”等不同角度进行讲解,并在线进行讨论和解答。
儿童保健所主任钟燕教授介绍:孤独症谱系障碍通俗称自闭症,是一类以社交沟通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及狭隘的兴趣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尚未找到明确病因,目前研究表明可能与基因遗传、大脑结构异常、环境因素等有关。发病率呈逐年上身趋势,国际最新统计发病率上升至54:1。
1.不(少)看: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儿童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2.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孤独症儿童可能早在12月龄时就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不会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3.不(少)应:叫自己名字听而不闻,无反应或不敏感,但听力正常。
4.不(少)语: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延迟。尽管语言发育延迟并非孤独症诊断的必要条件,其他发育行为障碍也多表现有语言发育延迟,但对于语言发育延迟儿童务必与孤独症鉴别。。
5.不当:不恰当的使用物品及相关感知觉异常。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可能出现言语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不当语言等。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上行为表现,一定及时就诊。目前孤独症的干预方法有很多,有循证医学支持的主要是应用行为分析干预、早期综合行为干预、语言训练、关键反应训练、示范法、自然教学法、父母训练等有实证支持的干预方法为主进行干预。其中以应用行为分析为主的教育和训练是最为有效的干预方法。
据悉,我院儿童保健所从2018年至2020年共接诊疑似或确诊孤独症患儿约7400人次,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约为4~5:1。于2003年在省内率先开展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简称ABA训练法)训练和治疗孤独症儿童。训练采取以训练师“一对一”个训课,小组课,患儿及家长共同参与、同步培训,通过游戏活动、音乐刺激、运动功能等多方面培训,促进和提高孩子的认知、社交能力等。2011年,医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基础研究院联合建“中美儿童孤独症研究合作中心”,开展孤独症的早期诊断、探索有效干预机制。于2018年起定期开展“孤独症家长培训讲座”,截止目前共为约1400个家庭进行家庭干预指导。旨在让孤独症家长接纳孩子,知晓家庭干预的重要性,学习正确干预训练方法,并能持之以恒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科室团队积极参加各医学讲座、采访、直播,从不同渠道科普、宣传孤独症的相关知识。钟燕作为省政协委员,在省政协会议上积极提案发声,以期更多人关注孤独症、了解孤独症,关爱、包容、接纳孤独症儿童。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