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们也常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因为路的那一头,有远方。”曾几何时,诗和远方似乎成为我们很多年轻人的心之所向。我们都向往远方,甚至有些人辞掉目前的工作,放下当下的责任,都争先恐后的奔向远方,可为什么,在经历了肉体的锤炼和精神的困顿之后,远方并没有带给我们超然的愉悦?为什么从远方回来之后,依然会陷入庸庸碌碌的凡俗生存?那么,远方在哪里,远方有什么?
电影《我要去远方》讲述的是来自北京的大城市青年杨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对母亲安排各项生活的不满,冲动之下来到小县城地震台实习的生活故事。小杨是一位需要实习证明才能毕业的学生,起初,他以三个月为目标,想着在地震台混个日子,拿到盖章的实习材料就能顺利毕业,没成想地震台生活的日子实在过于艰苦,与北京大城市的物质条件不同,这里交通不便,四周都是大山,对于摆脱某些现状的人来说,远方似乎充满着新鲜、未知和诗意。而对于地震专业的学生来说,远方意味着从事地震工作经常要去野外,条件很差,比较艰苦,初来乍到的杨凯于是想尽各种办法逃离。从杨凯这个“新人”身上,我们仿佛能看到自己身上的某些相似点,看到当下都市青年人的焦虑与矛盾。身居闹市之中不堪其扰,想逃离,远赴深山老林又耐不住寂寞,要回归。
老台长老安坚守偏远山区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每一天的工作。在老安这种坚守与敬业精神的浸润下,这种坚韧质朴、执着奉献的精神感召下,他试着跟“天敌”廖星一起勘测水质,一起给乡亲们上防震救灾的课,还被老安带到了小“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地震监测仪器,此时的他已经开始喜欢上这里了,他内心的火种开始被点燃。最终,杨凯在能够合理离开大山的时候,却自觉选择了返回,留在这里。
坦白的讲,一开始,我是不太理解的,为什么医院会组织我们看一部地震人的电影?在这个商业电影横行甚至泛滥成灾的时代,很多电影大片都在潜移默化的教我们要往钱看,要追逐物质金钱名利,就像爆米花片,植入的都是时装汽车奢侈品。可这部电影植入的是一些“务实也中用”的价值观,是久居都市的人类所无法体验的生命原始快感。通过虫叫蛙鸣,风吹草动,流水潺潺,让我心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静;电影平静的讲述着地震台站监测工作者们的故事,那些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到白发苍苍的老同志,一代又一代地震人坚守初心,薪火相传,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故事,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观影的初衷大概是为了召唤出我们最传统的普世价值观。干一行爱一行,敬业和坚守原来是另一种远方。这部电影似乎在劝告我们慢一点,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欲求,冷静下来思考你真正想要的远方在哪里?
“你为什么会留在这里?”"因为我能听到一种声音……那是虫叫蛙鸣,那是风吹草动,那是流水潺潺,那是能让心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像手一样,抚摸你,安慰你……”电影里廖星的话,不仅打动了杨凯,也让我深受震动。我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究竟应该是什么?是功名利禄,还是声色犬马?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在爱与被爱中,在奉献与收获中,充满喜悦而又恬静的,度过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一生。
看过电影后,特意去百度搜索了一下该电影的原型人物。“老安”有一段话很打动我,“在戈壁上有一种花,他用两年的时间把根扎下去,扎到地下四五米的地方,然后再用两年时间积蓄能量,再用一年的时间孕育花朵……我感动于他的生命力,假如你也能为了一个目标准备五年,你也会如花儿一样开放。”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与其在生活中心猿意马,不如试着无视掉那些忽明忽暗的诱惑,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一直做一直收获,何尝不是人生的终极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