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综艺辩论赛,话题是“我该不该鼓励病危病人撑下去?”
第一次,看综艺节目看哭了,生死的话题确实过于沉重,的确不适合传统的国人讨论,即使是“见惯”生死的我们也无法轻松面对。
那些说“不必追”的,可以说是没有经历过的。没有经历就没有话语权。
曾经我也年少无知的说过,“这样的生命没有质量,干嘛不放弃”,不明白家长与其让孩子痛苦的活着,不如放手,给自己一条活路,也给孩子一个“安乐”。
可是真正当自己至亲经历时,明知结局,还是会垂死挣扎。从不觉得是累赘,反而是一个信念。因为他还在,家就在,那份爱就在。但仍会害怕最后时刻的到来。当他闭上眼的那一刻,不得不承认,他解脱了,我松了一口气。也许我会尊重你的自由意志,不做任何的道德绑架,但这和生命质量无关。
不知生焉知死。因为工作的缘故,在不懂生死的年纪,就已见过了血淋淋的生,也见过了血淋淋的死。
第一次经历“生”,是出诊去某市级医院待产。当孩子血淋淋的从妈妈肚子里剖出来送到我面前时,躺在远处手术台上妈妈的眼神一直追随着那个孩子来到我面前。那时候太年轻,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望的我大脑一片空白,急急的打包处理后就把孩子带走了。但我永远忘不了,那位母亲望着我的眼神,眼角挂着眼泪,一直静静的流淌。
也是一次出诊让我见识了对“死”的束手无策。在当地医院已经耗了我们一个多小时的抢救.路上太多未知,这种情况告知家长是可以不转诊的,但家长就像抓到最后一根稻草不撒手。我们感性的把孩子带上了回程的路。一直战战兢兢的回到长沙,刚下高速就堵在市区,氧饱和度开始往下掉。我开始心脏按压,从余光中扫到孩子的外婆一直无声的抽泣、抹泪。车到医院门口时,孩子微弱的呼吸已经没了,我和医生对视了一眼,还是决定抱进去做最后的拼搏。那时太年轻的我,没有和家属说一句安慰的话,也不懂得怎么安慰这种生死别离。孩子外婆跟着我去办完手续,握着我的手说,我知道你们尽力了,谢谢你们!当时我就泣不成声。
也许你会说,我们见过太多的“死”,习以为常。但当一条生命在你怀里死去时,太多不甘心,即使他和你不相干。我有时候在想,如果不堵车,如果应急通道不被占用,可是生命没有如果。
“该不该撑下去”这个话题,没有标准答案,也许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不管做出什么决定都是本能所致,我们理应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