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女孩欣欣(化名)的13岁,没有校园里的欢声笑语,却多了一份与年龄不符的坚韧。这个花季少女,如今是湖南省儿童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一名与尿毒症搏斗的小战士,每天,她需要通过腹膜透析来持续清除体内的毒素。她的经历,为一个又一个家庭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一个月前,欣欣因“感冒”出现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检查的结果却如晴天霹雳:双肾较同龄儿显著缩小,肾功能已出现明显衰竭,同时并发高血压、高血钾、重度贫血、肺水肿和心衰,生命垂危,被紧急送往湖南省儿童医院ICU抢救。经医生诊断,被确诊为慢性肾脏病5期,即尿毒症期。
经过多次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RRT),以及抗感染、输血、降血压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紧急救治,欣欣才终于转危为安,生命体征趋于稳定。随后,为了给她提供一个能够长期、稳定维持生命质量,并最大程度保障其未来生长发育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案,医疗团队与欣欣父母充分沟通后,为她进行了腹膜透析置管术。术后,欣欣转入肾脏风湿免疫科继续接受专科治疗,开始了长期的腹膜透析治疗。
“孩子以前很少生病,我们就觉得她身体挺好,从来没想过要带她做全面的体检。”欣欣爸爸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尽的懊悔与自责,“她比同龄孩子瘦小,我们总以为是挑食,长得慢一点没关系,以后就赶上了。几月前说走路没什么力气,也以为是走太久有点累了,谁能想到是肾脏出了问题……如果能早点发现,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现在我们真的追悔莫及。”
近年来,像欣欣这样的病例并非个例。儿童肾脏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起病极其隐匿。湖南省儿童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专家介绍,目前科室收治的像欣欣这样被确诊为尿毒症在家行腹膜透析治疗的孩子有30多名,其中有少部分孩子已陆续进行了肾移植手术。很多儿童肾脏疾病早期没有任何疼痛或明显不适,容易被家长忽略,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因此肾脏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为避免欣欣的悲剧重演,湖南省儿童医院专家向家长们发出深切而详细的呼吁:
1. 摒弃“不病不检”旧观念,将定期体检定为“铁律”。检查项目不要仅限于学校的常规检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其费用低,能有效发现尿蛋白、潜血等问题。这是早期发现肾脏问题最直接、最经济的手段,许多病变在血肌酐升高前,尿检就已出现异常。
2. 练就“火眼金睛”,捕捉孩子身体的细微信号。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任何迹象,请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排查:
生长发育迟缓: 身高、体重长期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切勿简单归咎于“挑食”或“晚长”。
排尿异常: 尿中泡沫增多且久不消散(提示蛋白尿)、尿色发红(提示血尿)、夜尿增多。
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 精神不振、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贫血或酸中毒的表现。
肉眼可见的水肿: 最早出现在眼睑和颜面部,后期可发展至下肢甚至全身。
面色苍白: 可能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导致的肾性贫血有关。
莫名其妙的恶心、呕吐、食欲极差、皮肤瘙痒: 可能是毒素蓄积对身体带来的影响。
3.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为孩子的肾脏穿上“防护衣”。
合理饮食: 控制高盐、高糖、高蛋白饮食,避免给孩子过度“进补”,减轻肾脏负担。鼓励孩子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
谨慎用药: 坚决避免给孩子滥用药物,尤其是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和中草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防感染: 及时治疗感冒、扁桃体炎、皮肤感染等,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可能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肾脏。
保证睡眠,适度锻炼: 增强孩子自身免疫力。
孩子的健康是家庭的全部。我们恳请每一位家长,不要再让“没想到”和“后悔药”成为故事的结局。多一份关注,多一次检查,或许就能为孩子拦截下这个“沉默的杀手”,守护他们健康、灿烂的未来。对于已确诊的孩子,也请知道,现代医学如腹膜透析、肾移植等方式,正努力为他们重燃希望,让他们依然能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