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生儿和婴儿来说,每一次呼吸都关乎生命的存续。先天性气道狭窄,这一罕见却致命的疾病,曾让无数家庭陷入绝望。近日,我院心胸外科团队联合多学科专家,成功为两名先天性气管狭窄患儿实施高难度手术,在体外循环技术护航下重建“生命通道”。这场救治不仅是一场技术攻坚战,更是一次多学科协作的典范。
凌晨2点,一名出生仅3个月的婴儿因严重呼吸窘迫被紧急转入ICU。CT检查显示,他的主支气管狭窄已进展至4级梗阻,每一次喘息都像在"刀尖上行走"。与此同时,另一名10月龄的先天性气管狭窄患儿也因反复肺炎陷入危机。
先天性气道狭窄是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严重畸形,发生率约1/5000。患儿常表现为反复喘息、喂养困难,咳嗽、喘息,严重者甚至出现无法脱离呼吸机的情况,由于婴幼儿气管直径仅4-6毫米(如铅笔芯粗细),气道手术犹如在“豆腐上雕花”,对手术医生个人的技术要求极高且非常考验整个麻醉手术团队的专业程度。
在与ICU副主任黄娇甜反复沟通后,心胸外科阳广贤教授联合ICU、体外循环团队、麻醉手术科、医学影像科等成立院级MDT团队,针对这类疾病的患儿的病情反复讨论、推演,在取得家长的理解与同意下,一场“呼吸通道保卫战”吹响了号角!
当手术开始,一切就像被摁下了“暂停键”,消毒、铺单、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充分游离气管……胸外科主刀医生头戴放大镜精细的重建气道,体外循环团队维持氧供,麻醉师精准把控生命体征,手术室护士精准传递器械……,手术间静谧无声,当气管被重新接通,瞬间降低的气道阻力和持续上升的血氧饱和度数字,预示着这条生命通道的畅通!
术后ICU的医护24小时接力手术患儿的健康,他成功闯过了气道水肿关、感染关,尤其是其中1例患儿,左、右支气管均有狭窄,ICU科的周雄教授凭借着高超的气管介入技术,为患儿进行了多次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有效缓解了患儿的呼吸困难。心胸外科阳广贤教授介绍说:气管狭窄的病人,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努力,需要心胸外科医生、呼吸介入医生、重症监护医生及麻醉手术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为“命悬一线”的患儿打开生命通道。
每一例危重患儿的成功救治,都是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胜利。这两台手术的背后,是几十位医护人员的接力守护,更是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力量的生动诠释。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毫米”丈量责任,用协作创造奇迹,为更多患儿畅通呼吸之路。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