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西医协同优势,推动中医骨伤特色技术在儿童骨科疾病中的创新应用,3月12日,骨科和中医科组织召开“骨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专题会议。会议由骨科主任朱光辉主持,中医科副主任李海霞作专题报告,骨科及中医科医护技骨干多名代表参会。
中西医协同: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李海霞以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施治”为核心,强调中医在儿童骨科疾病管理中的独特价值。她指出,中医干预并非单纯叠加治疗项目,而是贯穿“防-治-康”全周期的系统管理模式。针对儿童骨骼发育特点,中医可通过体质辨识制定个体化方案,如气虚质辅以参芪膏方培补元气,痰湿质配合利湿药膳平衡内环境。此外,她还例举最新中西医结合骨科文献指出未来方向:新时代背景下,中医理念融入骨科专科是必然趋势,尤其在围术期管理、功能康复及情志调节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瓶颈突破:认知提升与规范落地
针对当前中医项目推进中的问题,李海霞指出,骨科-中医科合作自2024年1月开始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仍存在干预病种针对性不强、中医治疗项目有待开发 、中医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中医护理技术有待加强等问题,导致技术应用流于形式,疗效未能充分体现。她建议加强医生对中医的培训和学习,特别是针对科内主要病种的开展以及围术期中医技术的应用。同时,护理团队需规范操作,确保中医技术的有效实施。中西医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共生的治疗体系。
路径拓展: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
骨科严安副主任医师提出,中医技术可覆盖骨科全病种诊疗流程。他以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为例,说明中医在术前消肿、术后活血通络中的辅助价值,并呼吁将中医临床路径纳入骨折标准化诊疗方案。针对化脓性关节炎等炎性疾病,中药外敷联合西医抗感染治疗可加速炎症消退,缩短康复周期。
朱光辉指出,对于中医骨伤治疗的推进是目前亟需开展的。一是建立骨折围术期中西医协同干预标准化流程,覆盖术前、术后康复全环节;二是重点攻关科室常见病如脊柱侧弯、骨折手法复位等中医理疗体系;三是推行中医科常态化巡诊制度,为住院患儿提供“一人一策”调理方案。未来将通过跨科室联合查房、疗效对比研究等方式,构建“辨病-辨证-辨体”三位一体的儿童骨伤诊疗新模式。
此次会议标志着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以岐黄之术赋能现代骨科,为儿童骨骼健康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