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前,轩轩因颈部包块切除术后并肩部包块异常增大至我院骨科就诊。在我院骨科教授细致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时发现,轩轩小时候就存在颈部活动障碍,不能低头,出生时就有双侧踇外翻畸形。同时还发现轩轩膝、踝等多个关节肿块。这些异常引起了骨科教授们的重视,随即联合我院罕见病诊治中心医学遗传科、病理科、肾脏风湿内分泌科等多学科进行会诊讨论,专家们给出了“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 FOP)”这样的诊断。
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又称“石头综合征”,是一种会把人类身体正常肌肉慢慢变成骨头的病,发病率仅为两百万分之一,是极其罕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患者起病可无明显诱因,也可由外伤(包括肌肉注射疫苗)诱发。早期可出现反复发作(突然发作)的软组织肿胀、疼痛,随后出现局部异位骨化(硬化),异位骨化可以发生在躯体任何部位,通常由靠近中轴骨骼的区域进展到四肢骨骼。由于异位骨化在肌肉和软组织中形成,从而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及运动受限,若骨化发生在下颌、头部和颈部可能导致吞咽和言语障碍,甚至出现严重的胸壁限制性通气障碍或开口困难而死于心肺功能衰竭和极度营养障碍。
据骨科严安教授介绍,该病典型表现为踇外翻、第一跖骨畸形和/或单趾畸形等,患儿出生时即可发现,一旦发现患儿有此类畸形,应高度重视其患进行性骨化性肌炎可能。全身进行性异位骨化常表现为全身多发包块,起初为痛性软组织包块,可逐渐消退,也可自发或在刺激下(如轻微软组织损伤、肌肉拉伸、过度劳累、免疫接种、拔牙、跌倒和手术创伤等)通过软骨内成骨形成异位骨骼。此外,进行性骨化性肌炎还可有干骺端增宽、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骨软骨瘤等临床表现。
副院长、医学遗传科专家王华教授介绍,该病由编码激活素 A 型受体/激活素样激酶2的基因 ACVR1/ALK2反复激活突变所致,ACVR1/ALK2是一种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 I 型受体,该受体突变会导致异位骨化,而基因未被研究发现前,临床难以精准诊断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分子诊断一旦确诊ACVR1基因变异,就不再适合手术治疗,目前palovarotene、REGN 2477 和雷帕霉素的药物治疗策略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另外,此病应避免肌肉注射疫苗、局部麻醉或拔牙、创伤等都可能加速疾病的进展,需要注意的是疼痛、反复发作的软组织肿胀(突然发作)临床可能先于局部异位骨化。进行早期基因筛查,对进行性骨化性肌炎认识和正确预防和治疗相当重要。
我院骨科联合我院罕见病诊治中心医学遗传科,整合医院各优势学科、精准医学中心、大数据及信息化研究平台,以及新建中的儿童创伤中心等力量,合力破解罕见病“诊断难”、“治疗难”问题,给临床治疗带来诊断难治疗难的突破,为患儿诊疗康复带来希望。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