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救治国内首例人禽流感患者、为出生仅15天的胸腹腔复杂联体多脏器畸形新生儿实施分离手术、给全国95%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提供诊治……湖南省儿童医院在儿科医疗领域屡破难关。
2025年9月1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院长肖政辉接受《医师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要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从基础质量、服务水平、核心技术、科研能力四方面持续发力,朝着‘患者满意、职工幸福、社会赞誉’的国家儿科医学高地迈进”。
“湖南省儿童医院1987年6月1日建院,正好是六一儿童节,是一个特别好的日子,建院30多年经历了4个阶段。”肖政辉介绍,起步阶段,首任院长赵祥文教授从湘雅过来筹建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础阶段,完善体系,筑牢发展根基
积累阶段,一代代医护人员接力奋斗、积累了丰富的医管经验。
如今是起飞阶段,2004年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9001/14001双认证的医疗机构。全国医院国考最佳排名位列全国儿童医院第七,这样的管理实力,支撑着医院在临床领域屡创奇迹。
30余年积淀的硬核实力,既源于历代医护的接力,也离不开管理者对医疗本质的精准把控。作为医院第十任院长,深耕儿科重症领域的肖政辉,正以临床专家独特视角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需细致观察才能发现病情,尤其儿科重症,抢救时需有前瞻性预判、快速精准决策的能力,这一思维我也运用在管理中,此前分管医疗护理时,推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从教训中完善体系,通过提前预判筑牢医疗质量防线。”肖政辉说,管理与临床是相通的,都需要精准、细心、认真与执着,更要有奉献精神——就像重症儿科医生,正常下班了,忽然来了病人,就必须立刻从家里赶过来救治患者。管理也是这样,需时刻关注细节,要有奉献精神,才能切实守护好儿童健康。
采访中,医师报记者走进了湖南省儿童医院的重症医学科、骨科与眼科,肖政辉以三大科室的共有特性,进一步剖析了守护儿童健康,须具备“霸得蛮”精神+核心技术。
三大科室分属急救、外科体系,好像没啥关联,但其实有很多相同之处。
临床中,医生需细致观察患儿病情,捕捉孩子病情的蛛丝马迹做出精准判断和治疗。ICU通宵救治危重患儿、骨科处理创伤、眼科应对鞭炮炸伤眼睛等,医生需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第一个相同之处是三个专业医务人员均须具备“三心”——爱心、耐心与细心。同时秉持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
三个专业第二个共同点是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重症医学科,紧跟国际前沿的脚步,开展呼吸机、血液净化、ECMO(体外膜肺氧合)核心技术,成功挽救了许多过去难以救治的患儿生命。骨科凭借对手术模式改进,持续提升技术水平。比如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全国95%的患儿都来到医院救治。眼科突破预防近视单一认知,在视网膜疾病高难度手术领域不断探索,且已开展角膜移植技术,让湖南孩子的眼科问题在省内解决。
学科发展以“以疾病为中心”
“‘霸得蛮’的精神与核心技术突破,让医院在单一学科领域实力突出,面对学科细分行业趋势,医院更以创新模式打破壁垒,让‘治难病’的能力从‘单点强’升级为‘系统强’。”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石。湖南省儿童医院依托多个国家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确立了以“以疾病为中心”的学科发展核心原则,致力于为儿童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学科发展对于临床医院解决病人痛苦非常重要,医院学科发展一个朴素的观点是,一定要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事。特别是在地州市治不好的病,我们要有办法治得好。”肖政辉表示:学科发展需立足临床需求,打造特色技术,同步推进临床技能提升、技术改进与临床思维优化。
面对学科越分越细,医生钻研深入但易忽视患者整体健康的问题,医院调整思路,学科发展以“以疾病为中心”,从最初的五大中心,逐步拓展至八大中心,到现在的十大中心,如神经疾病中心,整合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超声科、医学遗传科多学科力量,肖政辉拿难治性癫痫疾病举例,此前患者需分别咨询内科与外科医生,诊疗意见易出现分歧,中心成立后,多学科医生共同会诊达成共识,为患者制定保守治疗还是外科手术的最优方案。
再比如创伤中心,医院建立“医生动、病人不动”的高效机制。创伤患儿入院后,医生围着患儿“转”,避免患儿在多科室间辗转。
服务好不好 先问患者感受
湖南省儿童医院不仅仅是从医生的敬业、奉献精神、核心技术上发力,还不断优化服务流程,通过一站式服务、无哭声医院等切实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医院职工都觉得原来服务模式挺好的,但没有感受到病人的感受,所以在春节期间等关键节点,书记、院长以及所有院领导都会到临床一线听患者及家属的感受与建议,调研中,患者给了我们很多好的建议,比如说原来孩子需要做B超、CT、脑电图,要多处预约,地方不好找,有时还存在时间冲突。”肖政辉说,医院直面问题,在门诊大厅显眼位置设立一站式预约中心,不管做多少检查都可在这里完成预约,工作人员还会根据患者检查需求优化排序,实现高效完成检查。
在体检中心打造“无哭声医院”。将传统文化与体检流程结合,设计“十二生肖打卡点”,患儿每完成一项体检项目即可打卡盖章,全部完成后还能获得小奖励,原本枯燥的体检变成趣味互动,孩子开开心地完成体检。
此外,还通过技术层面整合,避免患者重复奔波。比如门诊疑难病MDT服务,针对复杂疑难病症,医院建立快速响应的MDT机制,只要家属提出需求并申请,医院会立即协调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让患儿在第一时间获得精准诊断,减少因科室间辗转导致的时间成本与就医负担。
走得更远 飞得更高 科研临床须齐头并进
“让患者‘看得好病’,既要靠高效的服务流程减少奔波,更要靠科研与临床的深度融合破解医学难题。在肖政辉看来,‘治别人治不好的病’,以科研为刃、临床为基,二者必不可少。”
“一个医院要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必须科研与临床齐头并进。”肖政辉表示,许多医生把精力投入在临床方面,科研方面有欠缺,对此我们思考怎么样把科研与临床做得更好,于是专门成立了一个儿科研究所,确保所有科研项目均围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展开,让科研真正为临床服务,选拔20余名专职科研博士与各临床科室结对帮扶,临床医生专注于诊疗实践、积累病例,科研博士则负责总结临床经验、设计研究方案、撰写成果报告,形成“临床出问题、科研找方案、成果反哺临床”的闭环。
医院还动态调整激励政策,逐步提高奖励门槛,从“发表SCI论文即奖励”升级为“仅奖励一区、二区高水平SCI论文”,从“奖励省级课题”升级为“重点奖励国家级重大项目”,以高标准倒逼科研质量提升。引导科研向“高质量、高价值”方向发展。
做好科研,人才非常重要,近5年医院累计引进和培养博士100名,大大提升了科研能力。人才引进方面,我们发现许多科研人才需要的是平台,于是医院摒弃传统“安家费、科研经费”的单一引才模式,转而以“搭建发展平台”为核心,吸引并留住高层次科研人才,比如2020年从部属单位引进的人才,医院直接任命为科室主任,配备3个病区,支持其实现建设学科的梦想。
“这种‘搭平台、赋资源’的引才模式,让科研人才快速成长——2020年引进的科室主任入职第二年即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正是这样的人才活力,推动医院2024年成为全国唯一斩获两项“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的单位。
“湖南省儿童医院作为全国儿童医院排头兵之一,在儿童救治中创下多个全国之最,国考取得全国第七的佳绩,这是医院整体实力的体现。”肖政辉表示,身为管理者,深知责任重大,有感悟与全国儿科同道共勉:一是提升基础质量,它是医疗的生命线与底线,绝不可逾越;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改善百姓就医体验;三是提升核心技术,攻克疑难病症;四是提升科研能力,以科研赋能临床,破解临床问题。
从救治首例人禽流感患者,到为15天联体新生儿分离手术,再到攻克全国95%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的病痛,湖南省儿童医院的每一个突破,都在践行“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事”的承诺。未来以“四个提升”为抓手、以国家儿科区域中心申报为契机,这份承诺将持续转化为“患者满意、职工幸福、社会赞誉”的医学高地建设成果。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EbuOa1NK0xLEgIuULWKZw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微信服务号
患者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