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37天的女婴体重竟比出生时轻了610克,瘦得皮包骨头,引起这一切的原因竟然是她每次吃奶后“吐奶”所致。
近日,湖南省儿童医院胎儿与新生儿外科接诊了一名出生37天的女婴沐沐(化名),刚满月不久的沐沐蜷缩着瘦小的身体,本该白嫩饱满的皮肤布满褶皱,灰暗无光,四肢细得像竹竿,体重仅有3.18公斤,比出生时还少了610克。沐沐的父母焦急的告诉医生:“孩子吃奶后常呕吐,有时像喷泉一样喷射出来,眼看着一天比一天瘦,精神状态越来越差,一直没查出原因……”
医生诊断后确认,沐沐患上了“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并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重度营养不良等。这种表现为“吐奶”的疾病,悄悄偷走了孩子的营养和体重。根据沐沐的情况,医嘱给予纠正内环境紊乱、营养支持等治疗,情况好转后,行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7月23日,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沐沐痊愈出院,现在她可以正常吃奶,体重也增加500多克,小脸蛋一天天饱满起来,医生采用微创手术,让沐沐接近无疤痕生长,沐沐的爸爸妈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湖南省儿童医院胎儿与新生儿外科周崇高教授介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简单来说,就是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关卡”——幽门处的肌肉异常增厚、僵硬,导致奶水无法顺利从胃进入肠道,引起消化道梗阻,几乎无法吸收营养。
这种疾病的主要表现为: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呕吐,少数出生后1周内发病。开始为吐奶,日渐加重呈喷射状呕吐,吐完后食欲旺盛,呈现“吃了吐、吐了还想吃”的特点。呕吐物则为未消化的奶汁或奶块,不含黄绿色的胆汁。
患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宝宝发病初期首先表现为体重不再增长;随着病情持续1~2周以后,体重出现下降,就会出现皮下脂肪消失,皮肤松弛起皱,呈现“小老头”貌,如未及时治疗,还可能进一步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很多家长初期会误认为是“普通吐奶”,等发现体重下降时才警觉就医。周崇高教授提醒新手爸妈,如果宝宝有上述症状应尽早到专科医院就诊,以免延误宝宝的救治。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