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半的涛涛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就诊时,涛涛的妈妈表示,涛涛做事拖拖拉拉,听指令心不在焉,一点声响就东张西望,写作业漏字、错字,涛涛对数学很擅长,还未上学100以内的加减乘除都能正确计算,且无师自通,还很熟悉和迷恋地铁,他能清楚地记得地铁几号线从哪里到哪里,经过哪些站,到什么地方换乘。她觉得孩子智商肯定没问题,为何在学习上却存在困难?经医生仔细询问,发现涛涛存在着社交障碍,很少看人、应人,平时不会察言观色,喜欢独自活动、规则意识差。涛涛最终被确诊为孤独症,共患多动症。
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副主任赵莎介绍,像涛涛这样多动和注意力分散的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中表现较为明显,也常常成为家长和医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易被误诊为多动症。赵莎提醒,约有20%的孩子确诊为孤独症前,曾被诊断为多动症,且有文献报道孤独症共患多动症的比例高达41%-78%。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自2022年开设“学习困难”专科门诊以来,发现许多孤独症的孩子“隐藏”在校园之中,被老师和家长所误解、忽略。仍有很大一部分孤独症儿童早期因“贵人语迟”、“长大了就好了”、“孩子很专注是干大事的人”等等原因而被“隐匿”……在就读小学后因好动、不遵守规则,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习困难等就诊才被确诊为孤独症。
4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为积极响应2024年世界孤独症日主题宣传口号“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儿童保健所特策划开展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一:我科副主任赵莎教授做客潇湘晨报《晨视频》栏目,面对面分享拥抱“来自星星的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呼吁大众正确认识孤独症,恰当关爱孤独症儿童及家庭。
活动二:在我院“了不起的医生”直播间,刘康香教授从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孤独症共患病及早期干预等方面进行讲解,并进行在线答疑,5000余人在线观看。
活动三:策划100场“护星”行动系列科普进校园活动。陈宇教授和卿小娟主管护师赴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及雨花区育新小学开展“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单”首场公益科普讲座,数百名师生代表参加。
活动四:成新宁教授撰写科普文章《孤独症+多动症≈崩溃》于医院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
赵莎表示,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类以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及狭隘兴趣为核心症状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这些孩子听不懂外界的喧嚣,却有着自己的小世界,他们不善于表达,却有自己执着要完成的小倔强,就像天上的星星般纯净而孤单,也被称为“星星”。孤独症至今病因未明,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依靠康复和特殊教育手段帮助其恢复和提升功能,从而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症状,也是促进他们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有效手段及措施。
我们希望通过系列科普活动,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孤独症儿童,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让孤独症孩子们充分享有平等和尊严。我们倡议:用真心去理解和尊重他们、用耐心去接纳和包容他们、用爱心去帮助和守护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