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成功为出生26天新生儿巨大血管瘤进行血管栓塞手术
2021/04/21 来自: 本站 作者: 管理员
浏览:1970
26天的佐佐出生时发现右侧腮腺部位一巨大肿块,随着年龄增大,瘤体迅速增大、变硬,并出现血小板降低的现象。血小板最低时19×109/L(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109/L)。进过一系列内科处理包括输注,血小板仍为22×109/L。19日中午放射科黄文雅副教授为体重仅4.5kg的佐佐进行急诊动脉栓塞手术。主刀医生通过佐佐在腹股沟皮肤穿刺股动脉,插入一根很细的导管,在血管内插到面部动脉,局部注射药物及栓塞。佐佐介入治疗疗效确切,术后血管瘤瘤体明显缩小,皮肤表面张力,介入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术后当天复查血小板161×109/L,术后第二天复查血小板223×109/L。
巨大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亦称Kabasach-Merritt综合征(KMS),因1940年由Kabasach和Merritt首先报道故名,是小儿血管瘤的严重并发症,多在新生儿期及小婴儿期发病,通常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起病急,进展迅速。可发生于颌面部、四肢、躯干、腹膜后隙及肝脾等脏器。其特点是巨大血管瘤、血小板减少和消耗性凝血障碍。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出血,其次是消耗性凝血障碍(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如未得到治疗死亡率高达10%~37%。有关KM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血管增生是KMS发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多认为是病变内血管发育异常,血液聚集、血小板损伤破环、血栓形成消耗等,从而导致凝血障碍、出血而危及生命。
2011年开展外周血管介入技术以来,多次为KMS患儿进行微创介入治疗,但是,体重小于5kg的患儿为我科室首例。选择性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定位精准,由于介入治疗所有操作均在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可插管至病灶局部进行治疗。选择性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使以前不能手术的患儿也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我科开展儿童血管介入治疗以来,儿童血管微创介入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介入范围不断扩大,治疗年龄不断缩小,能为更多广大儿童提供精准、微创、高效的介入医疗服务。
血管介入门诊地点:门诊三楼336房
门诊时间:星期一全天、星期三上午、星期四上午,黄文雅副主任医师门诊。星期二、星期五上午主治医师门诊。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