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福宝宝”闯过鬼门关
一个春天的夜晚,急救电话划破宁静。基层医院传来焦急的求助:一个仅两个月大的毛毛(湖南方言,婴儿)生命垂危。
当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PICU)主任张新萍教授带领转运团队抵达时,孩子已处于休克状态,血压低到几乎测不出,全身状况极差。随行医生在电话里的声音紧绷:“主任,孩子可能撑不过转运路途。”
“原发病因是什么?”
“高度怀疑胃肠道问题——腹部膨隆如鼓,肠鸣音消失。”
张新萍心里一沉。两个月的婴儿,这种情况需要立即手术。但当地医院没有能力为如此小的生命开刀。放手一搏。 这是唯一的选择。
转运路上,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孩子的肚子越来越胀,循环系统濒临崩溃,脑功能也开始受损。救护车里,医生们根据实时数据调整着补液量和血管活性药物——多一分则加重脑水肿,少一分则灌注不足。
与此同时,医院里,一场无声的备战正在展开。影像科、B超室、麻醉科、手术室、外科医生全部在线待命,绿色通道已经开启。一小时内,完成床旁B超、腹部CT、抽血配血——这个两个月的小生命被直接推入手术室。
手术证实了最坏的猜想:大段肠道坏死。切除、造瘘,当孩子带着呼吸机被推回ICU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血压依然不稳,肾脏停止工作,无尿,脑功能受损出现抽搐昏迷。
这个仅有两个月的小身体,同时承受着多器官衰竭的折磨。“连老医生看到孩子这种情况都胆颤。”张新萍后怕地说道,但团队没有放弃,在患儿床边布下了生命守护的阵列:呼吸机维持呼吸,脑功能监测仪追踪着每一丝神经信号,CRRT机器替代着他衰竭的肾脏。然后,奇迹开始显现。CRRT顺利运转,血压逐渐稳定,尿量慢慢恢复,昏迷的小脸上开始出现生命的迹象。
“我们私下里叫他‘福宝宝’,孩子2025年4月入院就诊,在ICU奋战两周后,基本恢复,转往外科。”三个月后,当张新萍再次遇见孩子的母亲,她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怀里抱着面色红润的孩子。
“准备过段时间来做关瘘手术。”孩子母亲笑着说,眼里有泪光闪烁。那个曾经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小生命,几个月后就迎来完全正常的人生。
一个3岁男孩的重生之路
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黄娇甜教授至今难忘一个3岁小患儿,在他身上同样发生了奇迹。
一场车祸,撕碎了一个平凡幸福的家庭。晚餐后归家的路上,试管婴儿得来的双胞胎,一个当场殒命;开车的父亲双下肢截瘫,母亲骨折。而幸存的那个三岁男孩,被送到当地医院时,呼吸已如游丝。创伤性ARDS让他的肺千疮百孔,脑出血更是雪上加霜。当地医生竭尽全力,氧合却始终无法维持——没有稳定的呼吸,连救命的手术都无法进行。
危急关头,ECMO团队连夜出征,穿越夜色抵达岳阳的医院。
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碎——孩子的心跳正在下降,血管活性药物勉强维系着脆弱的生命线。血管因药物收缩得细如发丝,每一秒都在与死神赛跑。穿刺必须快、准、狠——第一道关卡,闯过去了。
ECMO转起来的瞬间,生命重新看到了曙光。但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开颅手术最怕出血,而ECMO运转需要抗凝。要止血还是要转机?这个看似无解的难题摆在面前。
“不用抗凝,我们搏一把。”黄娇甜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时,手术室里鸦雀无声。流量开大,转速调高,外科医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手术——第二道关卡,又闯过去了。
回到ICU,抗凝治疗如履薄冰。从最小剂量开始,依靠精密监测随时调整——就像在钢丝上舞蹈,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然而,最让人揪心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孩子母亲拖着骨折的身躯来到医院,道出了这个家庭破碎的现状:试管婴儿花光了积蓄,一家三口全部住院,丈夫瘫痪在床。“如果有后遗症,我就不治了。”她的话像一把刀插在每个医护人员心上。
放弃吗?看着监测仪上逐渐好转的脑电活动,看着脑血流数据一天天恢复正常——这个孩子明明充满希望啊!“我也是一个母亲,当时真的很舍不得就这样放弃一个孩子。”黄娇甜哽咽地说道。她一边联系医院社工部筹款,一边以母亲和医生的双重身份与她沟通:“如果我们现在放弃,生命就结束了;但如果努力,他还有可能活下去。”
三天后,母亲再次站到她面前:“黄医生,你们都这么努力,我作为妈妈难道不努力吗?”这一刻,医患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孩子顺利拔管的那一刻,病房里响起了压抑不住的欢呼。半年后,母亲拿着锦旗再次来到科室。这一次,她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进来的。
“我看到一个家庭的重生,看到一个生命奇迹的完整模样。所有不眠之夜,所有艰难抉择,所有殚精竭虑——在这一刻,都值得了。”黄娇甜眼含泪光地感叹道。
在该院PICU,有一个核心理念: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张新萍提到,“我们希望大家都能秉持共同的价值观,首要的价值观就是患者至上、敬畏生命。”其次,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保持专业能力的进步与更新,重视人才的培养。第三,重视人文关怀。
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在众多前辈们的带领下,这里成为了湖南省乃至全国儿科危重症救治的重要力量,也是无数家庭在绝望中托付最后希望的地方。从1988年成立国内首批儿童重症监护室,到如今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团队用37年的时间,书写了一部与死神搏斗、为生命接力的厚重历史。
三代传承 铸就学科基石
“我们是全国最早一批儿科ICU之一。”张新萍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她回顾道,学科的起步得益于老一辈专家的远见。“赵祥文院长是国内儿科重症的奠基人之一,正是他的坚持,才有了这个完全按高标准打造的学科。”
从赵祥文教授到朱之尧教授、祝益民教授,再到现任院长肖政辉教授,重症医学科出身的领导层延续着对危重患儿救治的执着。张新萍作为第四代“掌门人”,见证了科室从单一病区扩展到两个病区,从最初仅有基础监护设备,到如今拥有ECMO、CRRT、床旁支气管镜、肺介入等数十项尖端技术,科室的每一步发展都紧扣时代脉搏与临床需求。
2003年,全国最小禽流感患儿在这里成功救治;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科室率先开展心肺功能替代治疗;2010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是对学科能力的一次淬炼。”张新萍说。
技术突围 生命闯关
ECMO(体外膜肺氧合)、CRRT、肺介入、血液净化……科室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达数十项。在众多创新技术中,ECMO被誉为“终极救命武器”,是危重症患儿最后的希望。
“ECMO不单纯是救命的神器,更是精准支持的工具。”黄娇甜在采访中指出,过去ECMO常被视作“最后一根稻草”,往往在患儿器官已出现不可逆损伤时才启用,虽能救活,却难免留下后遗症。如今,科室大力倡导在疾病早期、器官功能尚可逆转时积极应用ECMO,更好地挽救生命。
在张新萍看来,重症救治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多技术、多器官、多学科的综合支持。目前,ECMO已经可以联合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人工肝、肺介入等多技术并联,实现从“单器官支持”到“多器官协同支持”的跨越。
她分享了一个2019年救治的重症腺病毒感染患儿案例:孩子高热不退,出现中毒症状,肺部变白,常规的呼吸支持已无法维持氧合,需尽快启用ECMO。尽管当时大家对ECMO知之甚少,但家长决定奋力一搏。团队便用ECMO维持氧合,CRRT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平衡液体,呼吸机保障通气……经过十多天的艰难支持,孩子最终成功撤机,肺功能逐渐恢复。“现在孩子已经能正常生活,这是我们最欣慰的结果。”
目前该院ECMO技术的业务范围已经从院内拓展至全省乃至跨省转运。病种也从ARDS、暴发性心肌炎拓展至肺泡出血、肿瘤、创伤等。
“ECMO技术的开展,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团队协作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张新萍补充道,“我们有一支24小时待命的ECMO团队,随时准备为生命而战。”
三位一体急救体系打造无缝衔接的生命通道
技术创新是PICU的基石,急救体系的创新则是贯通生命的血脉。在精进技术的同时,科室率先建立了院前转运、急诊、ICU三位一体儿科急救模式。张新萍指出,这一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时间上、技术上无缝连接”,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沟通损耗,实现了救治的连续性与同质化。保证三湘四水的重症儿童可以及时送到ICU并得到最迅速全面的救治。
她透露,科室通过总调度中心统一指挥、微信群实时联动、病例复盘质控等机制,确保系统高效运转。“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救治希望的孩子”,这句话不仅是科室的文化内核,更是每一位医护的行动准则。
生命至上 育才为先
在高效运转的急救体系背后,始终跃动着一种更为根本的信念——对生命价值的绝对尊重。“美人鱼娃娃”的故事,至今仍被科室反复提起。2006年,一个先天性无肾、下肢融合如美人鱼的弃婴被送到医院门口。“有人问,救他意义何在?”张新萍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百努力。”
这种“生命至上”的价值观,也体现在对每一位年轻医师的培养中。“ICU的医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他们的成长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的系统锤炼:首先,技术磨炼阶段。通过在一线处理大量病例,扎实掌握基本技术和临床能力。其次,责任承担阶段。晋升为总住院医师后,需全年负责全院重症患者的会诊与决策。最后,方向发展阶段。在取得副高职称后,为他们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平台。”张新萍表示,科室通过这些路径,培养出一批批技术扎实、敢于担当的骨干力量,许多人已成为其他科室甚至医院的领军人物。
“救活,更要救好”
正是这种“生命至上”的信念,驱动着团队不断超越技术层面,去深入思考生命的质量与尊严。救治的初衷,不仅仅是让心脏重新跳动,更是要让重新跳动的心脏能够有力地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人生。
“我们不仅要救活孩子,更要救‘好’孩子。”黄娇甜指出,技术是基石,而人的精准判断、细致观察和人文关怀,才是ICU的灵魂。
科室曾收治了一位因暴发性心肌炎转入的10岁女孩。入院时心跳下降的厉害,立即启动了VA-ECMO。经过日夜坚守,一周后成功撤除了ECMO。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这个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孩开始胡言乱语、出现幻觉、躁动不安,这是典型的ICU谵妄。如果此时将她转出ICU,焦虑的家长将无所适从。于是,黄娇甜请来社工部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并迅速调整药物。两三天后,谵妄症状消失。“正当我们准备再次转科时,发现了新问题:她吞咽无力、抓握困难、无法坐稳,虚弱得像婴儿。”这是“PICU后综合征”,团队立即请康复科介入进行床旁康复。不到一周,患儿可正常进食。第三场战役告捷。此后,她又出现了沉默寡言、不愿交流的情况。只好请来儿保科的心理咨询师为她做心理干预,并邀请父母到床旁进行“家庭式护理”。最终孩子不仅康复出院,更恢复了曾经的活泼自信。
出院时,她的母亲感慨地说:“谢谢你们。如果当时就出院,面对一个‘废了’的孩子,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ICU的终点不是出院,而是让孩子回归社会。”黄娇甜说。“技术是冰冷的,但人是温暖的。”黄娇甜强调,“医生不能只盯着仪器数字,更要走到床旁,看到孩子的眼神、听到他的呼吸、感受他的挣扎。”
重症救治向精准化、个体化迈进
这种对生命尊严的深切关怀,不仅是驱动ICU医护倾尽全力的精神内核,也构成了他们在医疗技术上不断攀登与革新的根本动力。在追求“救活,更要救好”的同时,团队也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精准化与个体化医疗。张新萍强调,重症救治是“精准监测、数据整合、多学科协作”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现代重症医学已从“同质化救治”迈向“个体化精细管理”。科室通过亚专业分组、预警系统建设、个体化治疗方案,正在实现从“同质化”到“精细化”的升级。
张新萍分享了一例两个月大婴儿因肠坏死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团队在转运途中即启动绿色通道,入院一小时内完成检查并进入手术室,术后联合CRRT、呼吸支持、脑功能监测等,最终患儿顺利康复。“精细化与个体化结合,才是危重患儿救治的关键。”
展望未来,张新萍认为,儿科重症医学将走向更精细化、个体化、智慧化的方向。“ICU将不再局限于器官支持,而是向细胞层面深入;大数据与AI将助力早期预警与治疗优化;亚ICU的设置将实现从急危重症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互联网+医疗则让优质资源下沉至基层,实现重症救治的关口前移,从源头减少危重症的发生。”
从37年前蹒跚起步,到今天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从单一病区到三位一体的急救网络;从“救活”到“救好”的医学理念升级——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成长轨迹,是我国儿科重症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技术是冰冷的仪器,但运用技术的人,始终温暖。正是这份温暖,让每一次生命接力,都充满了永不放弃的力量。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2025-10-30
微信服务号
患者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