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王爱莲
一直有些遗憾,没有机会进入高中,考上向往的大学;又一直有些庆幸,能有机会成为儿童医院的一名护士,并且在这个大家庭里快乐成长20年。
至今记得18岁那年来医院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雨后的下午,空气清新,道路泥泞,哥哥背着行李走在前面,后面是扎着牛角辫、穿着碎花衬衫的我,那个腼腆的、瘦小的、一脸好奇、无限憧憬的我。一脸和气,满目慈祥的保卫科孙科长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同事,因为我到医院接受的第一项工作便是跟随他安排新报到人员的住宿,水泥、混凝土、脚手架和尚未竣工的住院大楼构成了我对儿医的初始印象,几十个和我一般大小的年轻人象一群赶时的燕子,从四面八方来到了这片热土。
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学习怎样与病人和同事沟通,用了很长的时间去了解工作的规范与程序,用了很长的时间去练就护理病人的技巧与耐心。
第一次抢救病人时,忘记了将氧气开关打开,是护士长在旁边悄悄打开,避免了一起差错的发生;第一次进行股静脉穿刺时,穿入3次没有成功,是陪同孩子的爷爷在宽慰我:小姑娘,不要着急,摸准了再扎;第一次值晚班时,坐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心里忐忑不安,既盼望来病人,又担心病人来了自己处理不了,便不时地望着墙上的闹钟,巴望着夜班护士快快降临;第一次值夜班,安静的病房,长长的走廊,陪伴的只有沉默的灯光,我终于顶不住瞌睡的袭击,睡着了,是夜查房的廖老师轻轻叫醒我:瞌睡来了,站起来走一走啊;第一次迎接省级领导来检查,早早地来到病房,早早地完成病人治疗,却发现检查人员来到时无事可作,被抽考上了呼吸机;第一次在医院护理技能比赛中获得了名次,兴奋不已,拿着20元奖金,却被同事“敲诈”了一大袋零食,说是补偿“陪练费”;第一次因为没给病人剪指甲被护士长批评,心里懊恼,围着十五中的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从天明到天黑……
有了无数个第一次,也就有了日后的驾轻就熟。终于有一天,可以自豪地告诉护士长:今天我当班,您放心吧;终于有一天,可以自信地穿越办公室里全体医生护士的目光,声音响亮地进行晨会交班;终于有一天,有家长举起双手以十二分的诚恳说:姑娘,你真行;终于有一天,可以勇敢地面对满脸迟疑的家长说:把孩子交给我吧……
后来,我成了医院急诊室的一名“老”护士,拥有很多快乐的日子,但也不乏郁闷的时候。
上班时,我们一身素白,步履轻盈,输液、上氧、巡视,在病床间穿梭不停,共同担负起生命的守护神,共同分享着病人抢救成功的喜悦;下班了,我们一起逛街、跳舞、看鬼片、去公园划船,去夜校上课。夏天的晚上我们在宿舍楼顶乘凉、闲聊,冬天的晚上我们窝在一起织毛衣,用电炉煮面条,给上晚夜班的姐妹们煲汤、煮稀饭。那样的日子,我们过得很快乐。
每年的检查,成了我们最郁闷的时刻。为了迎接检查,我们成天忙个不停,忙着补读书笔记,忙着消毒隔离查病历,忙着复习三基练操作,恨不得时光倒流,恨不得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可是仍然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记录,踏踏实实地掌握每一项技术操作,兢兢业业地做好病人的每一项护理,并且克服工作繁忙、三班倒制的重重困难,迎头赶上,齐赶自考,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学历教育。
经过几年的奋斗,我们都成了大学生,我也成了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后的一名中层干部。
还记得院长谈话时的情景,“从事管理工作是一个挑战,要有信心啊”,还记得护理部王主任语重心长的话语,“各项工作一定要规范,一定要形成制度”,还记得科室的姐妹鼓励我,“加油,我们一定支持你。”
很忙碌的日子,医院发展突飞猛进,病房扩建、门诊装修,病人与日俱增,昔日冷冷清清的门诊大厅里病人川流不息,门诊量从几十、几百人上升到二、三千人,病床从300张增加到700张,年收入从几百万上升到两个亿,医院的医疗技术、科研、教学、社会效益、经济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耸立,绿草成荫,职工福利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志们的奖金越来越高,我的家也从后栋搬到了前栋,而且越搬越大,越搬越好。
很充实的日子,救治四胞胎、攻克禽流感、袖珍婴儿重获新生、美人鱼突破生存极限、超级语声、服务明星、健康教育讲座……“德高业精,建儿童健康乐园,务实思新,创儿医持续发展”, 你追我赶、勇攀高峰的活动填满了医院里的每一个日子。
如今,在医院自强不息、蓬勃进取的过程中,我从一名18岁的懵懂少女走到了人生的中年,那些岁月流年里与儿医齐奋进,共成长的点点滴滴成为了记忆里最美的珍藏,感谢那些风里、雨里鼓励我努力进取,告诉我少走弯路的领导、老师、前辈和同事们,正是他们热忱助人、无私耕耘的渡人风范才使我走到了今天,才使我成为了一名可以为医院添砖加瓦的建设者。
以后的日子,我深信将是美好的!那些未临的日子,正迈着它固有的儿医的步伐,朝现在走来,我将以满腔的热爱、自信和快乐迎接它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