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今年的清明节,是我记事以来最难忘的一个清明节。
记忆中,爸爸妈妈不管身在哪里,不管路途有多远,有多难请假,都会在清明节前赶回老家,給爷爷奶奶扫墓,并且会带上我们姐弟俩去拜祭他们。我知道那是因为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的思念很深,敬意很浓,孝心很重。所以,从小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忘本,要铭记家风家训,孝敬父母,爱护孩子,家庭才会和睦、幸福。爸爸妈妈老是对我们说:“落叶始终要归根,不管你将来多有出息,多成功,你都要记得你来时走过的路,不能嫌弃生你养你的父母和那片平凡却伟大的土地。”
今年是成家以来第二次全家总动员带上两个小宝贝去老家給太爷爷太奶奶扫墓。随行的还有老公的姑姑和姑爷,他们已经七十多岁了,来长沙已经差不多五十年了,从青葱岁月到现在古稀之年,一直想回家乡看看。看着姑姑姑爷双鬓斑白,岁月的痕迹悄悄刻画在额头上,眼里满是沧桑却毅然坚定。姑爷因为脑梗后遗症拄着拐杖,行动不便的他也坚持要回老家给祖先们扫墓,去看看家乡的人和风景,我们不禁对他那份执着与坚持肃然起敬。原来乡愁是每个人心里最放不下的情结。
三天的假期太短,来不及诉说乡愁,也不够细细品味家乡的美景。我们一行人带上工具和祭祖用的东西,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天气阴冷,路边的杂草挂着水珠,长势逼人,已经比人还高了,我们不得不用割草机把那些草给处理掉才能看的清楚路和方向。来到了墓地,看着墓碑上的字,一股莫名的伤感袭来,深深地鞠三躬,道一声太爷爷太奶奶,祈求太爷爷太奶奶保佑我们可以顺顺利利、平平安安。鞭炮声响起的那一刻,家公的眼睛湿润了,只是在不停地割杂草和用手捧着泥土往上加,彷佛那是他和太爷爷太奶奶沟通的桥梁,情感的传递。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每每清明时节,烟雨迷蒙时,灯火阑珊处,都会不由自主想起杜牧的这首诗。又有“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伤感情绪涌上心头,淡淡的忧伤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为了缅怀祖先,不忘本心,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也为了抒发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在清明节,不管离家多远,只要有时间,人们都会克服困难回老家去踏青、扫墓、祭祖,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习俗。所谓“百善孝为先”,传统美德不能忘,不能丢。孝敬长辈,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家庭和睦,这是每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孔子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后的日子,我也会以身作则,更加孝敬父母,团结手足,为家庭幸福、合睦努力。同时也会好好教导我的两个孩子,做孝顺明理的孩子。让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