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面部“痘痘”居然是皮肤恶性肿瘤
2021/12/23 来自: 本站 作者: 管理员
浏览:2028
6岁1月的晗晗在6个月前突然出现面部小红疹,不痒不痛,当时晗晗爸爸妈妈认为是过敏,去药店买了药外涂了几天,发现没什么效果,皮疹越来越多,并且皮疹中央出现溃烂坏死,爸爸意识情况不对带着晗晗去当地医院就诊,但治疗几日后面部皮疹没有消退反而增多了,且累及双上肢,爸爸妈妈考虑这可能是用药时间短,故仍坚持继续用药。1个月前晗晗妈妈无意间摸到晗晗面部皮下条状斑块,下颌摸到明显的肿物,爸爸妈妈这会儿意识到情况严重于是马不停蹄赶至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查看孩子病情及体查后,考虑病情复杂建议完善皮肤活检明确诊断,晗晗爸爸妈妈表示同意,当日就做了皮肤活检,6日后病理结果出来回报是蕈样肉芽肿(斑块期),医生解释这是一种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爸爸妈妈无法接受,晗晗这么小怎么会得皮肤恶性肿瘤,医生告诉晗晗父母,蕈样肉芽肿早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可能仅出现于皮肤上, 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上的肿瘤可转移至淋巴结及内脏中,建议完善系统检查,晗晗入住皮肤科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排除了存在转移灶,予以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皮疹较前消退。
蕈样肉芽肿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皮肤T淋巴细胞瘤,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皮肤淋巴瘤的50%,具有病程长、病情的发展缓慢等特点。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国外文献报道平均确诊年龄为55-60岁,国内报道平均确诊年龄为44.5-50.5岁。亦可以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早期局限于皮肤,随着病情的缓慢发展,晚期可侵犯淋巴结及内脏系统。蕈样肉芽肿具有多种临床病理表现,包括:红皮病型、毛囊型、汗腺型、水疱/大疱型、肉芽肿型、皮肤异色型、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型、单一损害型、掌跖型、角化过度/疣状型、增殖/乳头瘤型、鱼鳞病样型、色素性紫癜样型、脓疱型和粘膜型。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很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发病可能与其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的凋亡障碍以及染色体的异常有关。
由于病程进展缓慢,早期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表现缺乏特征性,及多种变异型和亚型的存在。早期诊断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临床上诊断疑似该病的患者,通常要对其皮肤斑块进行活检。蕈样肉芽肿具体分期决定治疗方案,患者的年龄、体征、合并疾病、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患者的依从性均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预后主要与皮损的分期和范围有关,而具有淋巴结、内脏受累,及向大T细胞淋巴瘤转化的患者,临床经过呈侵袭性,患者多死于系统受累或感染。孩子的健康是父母最为担心的事,皮肤恶性肿瘤初期往往症状不明显或仅为皮肤表现,故为了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应及早至专科医院就诊。
编辑:李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