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沙3月6日电 今天上午10点,湖南省儿童医院门诊三楼的听力测试室,由北京爱耳时代捐赠的人工耳蜗首例植入者——来自常德2岁的女孩小诗婷用响亮的哭声,回应了这个世界上首次听到的妈妈的声音。在这之前,先天重度感音性耳聋的小诗婷基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
今天距离小诗婷植入人工耳蜗已有一个月时间,是正式到省儿童医院接受开机调试的日子。经过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陶礼华教授的详细检查,小诗婷的术后伤口愈合不错,省儿童医院的听力师为他安装上了人工耳蜗的外部设备——感应线圈和言语处理器,准备接收来自外部的声音。
开机时胆小的小诗婷听到钟鼓的声音哭闹不止,直往妈妈的怀里钻。工作人员拿手机把她大哭的样子录了像,再拿给她看,转移了注意力的小诗婷哭声才渐渐弱了。听力师笑着告诉笔者,这说明小诗婷已听到声音了,只是不习惯。听力师随后点开电脑程序,接照患儿神经反应遥测的客观结果和患儿对声音的行为反应来调试,小诗婷并没有表现出不适。很快,小诗婷偶尔能分清多个声音的不同。
随着技术人员仔细调试,小诗婷慢慢地适应了,一会儿闭着眼睛倾听这个世界的声音,一会儿耸起右肩碰碰小耳朵,转向听力师指指戴在耳朵上的言语处理器。“这下崽崽终于可以听清我的声音了!”小诗婷妈妈乐得咧嘴笑。省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头颈外科主任陶礼华教授介绍,小诗婷正赶上语言敏感期,抓紧语言康复训练,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一个月后小诗婷会越听越清晰。
陶教授给小诗婷家人布置了“家庭作业”——多鼓励开机者多听各种各样的声音。人工耳蜗开机,只是走出无声世界的第一步。接下来,小诗婷还得经过近10次的人工耳蜗调试,才能达到理想的听力状态。听力重建后,小诗婷如同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还有一段漫长的语言康复路要走。
开机现场,省儿童医院院长姚旭教授介绍,对0到6岁的残余听力的失聪儿童,实施人工耳蜗安放手术,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恢复失聪儿童听力,最为有效医疗手段。人工耳蜗一旦植入,即可终身配用,但由于安置手术价格较贵,一些家庭承受不起。为让一些贫困失聪儿童恢复听力,湖南省儿童医院推出“天使分贝”关爱失聪儿童的公益活动,希望能帮助失聪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接下来,医院将会陆续为首批受资助的5名贫困聋儿施行人工耳蜗的安放手术。
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陶礼华教授介绍,据资料统计,我国听力语言残疾居视力残疾、肢残、智残等五大残疾之首,约2057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7%,其中600多万是青少年,7岁以下儿童约为80万人。我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出生,约有3万听力损害的新生儿出现。按年均人口出生率计算,连同出生后2~3岁婴幼儿,每年总的群体达5700万,听损伤的发病人数约为17万。据统计,我国聋哑症的发病率约为2‰。而我省贫困耳聋残疾儿童数量较多,目前6岁以下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听力言语残疾儿童约3000余人,且逐年增加。
陶礼华教授提醒广大家长,婴幼儿为了有效预防失聪,应注意以下几点:1、新生儿于出生后42天内在条件允许下应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尤其对具有高危因素如有听力障碍家族史、宫内感染病史、曾使用耳毒性药物、颅脑形态畸形、出生时出现缺氧等新生儿更应进行重点筛查,一旦出现异常,应进一步检查。2、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要积极治疗,以免炎症扩散累及耳朵。3、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引起耳聋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4、监测周围环境的噪音强度,定期体检的同时检查听力等。一旦出现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做到早检查、早治疗。 (通讯员 李奇 彭湘粤 姚家琦)
链接:
什么是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或仿生耳)是一种帮助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恢复或获得听力的一种电子装置,该装置能把外界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绕过受损的毛细胞(感音性聋患者内耳受损部位)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将声音信息传递到大脑听中枢,使耳聋患者听到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