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m.voc.com.cn/wxhn/article/201605/201605032038184084.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新湖南客户端5月3日讯(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姚家琦 杨娟) 5月3日是 “世界哮喘日”,今年哮喘日的主题为“哮喘是可以控制的”。省儿童医院数据显示,儿童哮喘发病率逐年上升,不少家长对哮喘治疗存在误区。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各年龄段都可发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全球有3亿人患有哮喘,至2025年,全世界哮喘患者将会再增加1亿人。近年来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的常见病。
【数据】
湖南省儿童医院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6年呼吸科病房共收治7129人次哮喘患儿,约占呼吸系统住院患儿总数31313人次的23%。发病人次由2010年的918人次,上升至2015年的1281人次,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岁以内至3岁的婴幼儿占收治人次的53.7%。
5月3日当天,湖南省儿童医院呼吸一科病房共有57名呼吸患儿住院,其中诊断为哮喘的12名,占该科当日住院患儿的21%。“确诊哮喘需要根据孩子的病情发展、检查结果等信息来综合判断,加上喘息性肺炎反复发作有可能转为哮喘,目前住院患儿中发展为哮喘的病例应该还会增多。”湖南省儿童医院呼吸一科主任、主任医师饶花平介绍。
【误区】
“不少家长担心长期使用激素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危害,哮喘不发作就自行停药,这是不可取的。”饶花平表示,哮喘预防药通常剂量非常少且多在气道局部发挥作用,是相对安全的,也不会成瘾,自行减药或直接停药等不规范用药,会导致患儿哮喘无法达到临床治愈,反复发作。
饶花平介绍,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造成呼吸道高反应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的诱发原因有感染、过敏、遗传等因素,3岁以下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不健全等原因,是呼吸道疾病高发人群。目前全球防治哮喘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少的方法是微量激素吸入法,通常需要维持治疗一年以上,不论病情轻重,都要按时每日使用抗炎药物,控制气道炎症。
误区一:家人没有哮喘遗传或过敏,孩子就不会患哮喘
有遗传倾向或过敏家族史,孩子患哮喘的几率会更高,但没有遗传或过敏家族史,并不能保证孩子不患哮喘,其诱发因素多样。
误区二:哮喘都会“喘”,没有“喘”就不是哮喘
哮喘只在急性发作时才会有明显的喘息症状,缓解期和正常人并无多大区别;有一些特殊哮喘类型,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仅表现为长期的干咳,并无明显的喘息症状。
误区三:鸡蛋牛奶海鲜易过敏,哮喘病人不能吃
对有过敏体质或从小湿疹严重的哮喘儿童来说,首先应到医院积极查找引起孩子哮喘发作的过敏原,只要不过敏,哮喘儿童是不需要刻意去忌口的。一旦明确对某些食物或物品过敏,就要积极避免再次接触,以免加重过敏状态。
误区四:激素副作用大,不能长期使用
激素的副作用几乎深入人心,很多家长都惧怕激素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长不高、肥胖等),担心性早熟、药物依赖等等。所以常拒绝给孩子用激素预防药或过早停药,结果导致孩子哮喘发作越来越频繁。其实哮喘不能控制的危险远比激素治疗的危害要大。微量激素预防用药使用的药物剂量非常少且多在气道局部发挥作用,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微乎其微,因此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其它途径给药(静脉、口服);而哮喘急性发作时需要口服或静脉用激素消炎才能控制,其一次用量比吸入性预防用药半年的量还要大得多,而且因为100%进入血液循环,副作用也要大的多。
误区五:有喘息就治疗,不喘息可停药
很多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积极就医。而一旦病情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会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喘”就是好了,就不必再吃药了。或嫌天天用药麻烦或担心激素用多了影响孩子生长发育或考虑经济开支问题,用药时断时续或擅自停药。其实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疾病,即使没有症状,但气道炎症仍然存在,此时停药,稍有风吹草动,又会诱发哮喘。因此哮喘能不能很好地得到控制,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长能不能坚持规范化治疗。
误区六:哮喘长大了自然会好,所以不用治疗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的增强,有一部分孩子哮喘发作次数的确会减少,症状减轻,但这种几率非常小。如果听之任之,势必会错失治疗时机,影响孩子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质量。
误区七:运动可引发哮喘,哮喘病人宜少动
游泳、快走、慢跑等适当运动不仅可促使肺功能发育,增强肺活量,还可增强呼吸道防御能力。相反,不“敢”动的孩子体质反而会变弱,病情加重。对于运动性哮喘患儿,运动前可先预防性用药,即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此外,运动前的热身,能使呼吸道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个逐步适应过程,这可减少哮喘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