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湖南省儿童医院
学步车的速度之殇
情景回放: 一圈圆圆的围挡,底下架着一圈的小轮子,刚蹒跚学步的小婴儿骑在里面,腿稍一用力,车子就嗖的一下,跟着滑翔向一方。 这个东西家长们并不陌生,它叫幼儿学步车,在家长看来,孩子靠它学走路,不仅摔不倒而且走的早,自己少遭罪,家长也少操心。可是这看似是皆大欢喜的育儿好帮手,背后其实隐含着巨大的风险。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两个月前的一天,刘女士把小女儿放在一辆婴儿学步车里,托付给在店内喝茶的几位亲戚照看。女婴的小腿就在学步车里划来划去各处移动,由于学步车无法及时停住,厅里面很滑,那个学步车跑得很快。一时大人没看住,孩子连人带车滚下了楼梯,撞到了头。随后赶到的刘女士,马上将女儿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检查发现女婴颅内出血,并带有肺挫伤,被诊断为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 经过近两个月的抢救治疗,如今孩子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由于颅脑损伤严重,她仍然没有自主意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植物人,医院还在给她进行综合康复和促醒治疗,但是即使恢复意识,情况也不容乐观。
专家提示:学步车也是车,孩子没有速度和方向的控制力,即便在车中,也很容易出现上述意外跌倒摔伤。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卫生部门建议家庭减少使用学步车。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婴儿使用学步车,也有着严格的限制,比如加拿大,从 2004年就禁止学步车进口和销售,从而大大降低了学步车造成的跌倒发生率。即便是家长严格看护,不发生跌倒,对于骨骼未发育完全的婴儿来说,使用学步车站立时间过长,承重超负荷,很容易出现腿型异常,也就是O型腿的显现。
套圈游泳难以承受之重
情景回放: 婴儿天生爱玩水,家长为此也煞费苦心。套上一个专用的充气脖圈,在一个盛有温水的玻璃缸里扑腾十几分钟,这种号称“在开心玩耍中促进运动系统发育”的婴儿游泳时下很受年轻爸爸妈妈的欢迎。也有家长索性自己在家置办一个小型充气游泳池,让宝宝带着脖圈每天游个十几二十分钟。“孩子玩完水,连睡觉都很香。如果这几天便秘,游会泳还能帮助排便。”对于宝宝脖子上套的游泳圈,希希妈并没多想,“大家都是这么游的呀,游泳馆有专业的人员看着,不会有事的。” 然而,上海一个意外事故让众人大惊失色之余,也掀起了对脖圈游泳安全性的广泛质疑。
据新民晚报报道,黄浦区一名不足两个月大的男婴在家中浴缸套充气脖圈游泳时,母亲有事离开,套在婴儿颈上的脖圈不知何故松开,等母亲回来时,婴儿已经溺水。虽经医院抢救至今仍未脱离生命危险。
专家提示:婴儿游泳是依靠颈部的气圈漂在水面上产生的浮力来进行的,这对婴儿发育稚嫩的颈椎来说,负担很重,因此很容易造成颈椎关节的损害。最安全的游泳辅助器械是在腋下的,满一岁的孩子就可以用。一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就是浅浅的游泳池,坐着刚好淹到屁股,爬着也能足够宝宝把头仰起露出鼻子。实在要去游泳池的,可以用专用的坐式的婴儿游泳保护圈。但游泳不比趴着更利于婴幼儿运动功能的发育。
轮滑是场危险的“秀”
场景回放: 穿着硬梆梆的轮滑鞋,头盔、手脚腕护具一应俱全,在夜幕降临后的小区空地里,如此装备的霹雳小娃娃们并不少见。有的尚在学习阶段,走路尚不稳,仍摇摇晃晃向前移动,一旁的家长加油鼓劲。有的已俨然是轮滑场上的高手,脚下仿佛踩了风火轮,绕着场地刷刷一圈圈划过,间或还增加些高难度花絮,惹得一旁围观的众人连连击掌喝彩。“学轮滑可以锻炼身体和手部动作以及大脑协调控制能力,还能锻炼胆量。”家长对记者如是说。 然而,大家看到的是孩子勇敢灵活的轮滑表演,鲜有关注的,却是医院中的另一番景象——假期中,因为玩滑板、轮滑而摔伤住院的小朋友们大有人在。“刚送进来的这个小病号,玩轮滑时头盔和护腕就象征性的戴了戴,结果,速度滑起来,没“刹住车”,一下冲到草丛里,摔在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头上,头盔早摔掉在不远处,膝盖也摔成了骨折。”
“每年暑假都是骨折就诊高峰,有时一个病房四五个小病号,都是因为玩轮滑摔伤了胳膊腿。”湖南省儿童医院刘潇医生对此屡见不鲜。 玩轮滑出事,一方面是孩子对速度方向把握不好,突然出现障碍物难以躲闪,另外,轮滑鞋的安全性也令人堪忧。 2009年7月,四川省轮滑协会抽查了成都市场上的100双轮滑鞋及相应配套设备,发现合格率仅10%,更尴尬地是,该次抽查仅仅是依据专家的经验得出的。中国轮滑协会秘书长黄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儿童轮滑鞋和相关护具生产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只是简单“复制”成人轮滑鞋标准。以玩具的标准生产出来的轮滑鞋有的设计有问题,有的材料有问题,运动保护作用较低。
专家提示:不建议幼童过早地学习轮滑。因为幼童关节发育未完全,骨头还很软、很稚嫩,协调性也不够好,进行轮滑运动时很容易造成关节损伤以及外部创伤。滑轮运动最常发生的伤害是跌落,其次是碰撞,会引起脑和手脚受伤等。由于儿童与成人相比,头的比例较大,因此当儿童跌下时,往往头会被碰撞,头部受伤将可能对孩子产生严重的伤害。